教育就是“共情”而非“说教

发布人:李娜 文章来源:原创

教育就是“共情”而非“说教

教育,是一项塑造灵魂、启迪智慧的伟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误区,以为凭借滔滔不绝的说教就能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然而,真正有效的教育并非如此,而是需要我们以共情为基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说教,往往是一种单向的输出,是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和经验上,对孩子进行的一番训诫。这种方式可能会在短期内让学生因为畏惧而服从,但从长远来看,却难以触动他们的内心,甚至可能引发逆反心理。学生在说教中感受到的是权威的压迫,而非理解与关爱。


而共情,则是一种能够跨越年龄、阅历和身份差异的心灵桥梁。当我们选择共情时,我们会放下自己的成见和预设,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声音,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他们的困惑和迷茫,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比如,班上有个学生叫小敏,性格内向,在课堂上总是不敢主动发言。我温和地询问他是不是害怕答错,还是有其他原因。小浩小声说,他怕说错了被同学嘲笑。我分享了自己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然后鼓励小浩从简单的问题开始尝试,还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小浩回答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渐渐地,小明变得越来越自信,课堂发言也积极起来。


再比如,一个朋友的孩子今年参加高考。之前成绩一直不是很好,他爸妈总是为他担忧,给他施加各种压力,每次一谈到孩子都是学习的话题。其实这个孩子我是从小看到大的很懂事,就是学习基础少差了点,到了高中有点跟不上,但孩子还是特别努力。高考前我老公给这个孩子谈话表示很理解孩子的苦衷,每一句话都说到了孩子的心坎里,说着说着孩子好像被理解了就忍不住的眼泪往下掉。后来这个孩子家里发生爸妈吵架的事情也会主动联系我老公,这是多么信任他爸的这个朋友吧!我觉得也是跟孩子共情了吧!


一个善于共情的教育者,会在孩子犯错时,不是急于批评指责,而是先关心他们的感受,了解背后的原因。比如,当学生考试失利,共情的老师不会一味强调分数的重要性,而是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就像每次考试结束不要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不管结果怎么样孩子都付出了,努力了,现在的中考高考结束后,好多家长也都会手持鲜花等待孩子出考场,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共情能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孩子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他们愿意向你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梦想、烦恼和秘密。因为他们知道,你是那个能够理解他们、支持他们的人。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共情的力量。只有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与他们同频共振,我们的教育才能如春风化雨,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他们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