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坚持不了的学习计划,都是别人做的

发布人:李娜 文章来源:转发

曾奇峰:坚持不了的学习计划,都是别人做的

1.小孩子做家务,家长应不应该用金钱来奖励?主要担心这会让孩子形

成做了家务就应该拿钱的心态。

曾奇峰:我在网上看到一位父亲会按时计费让他的儿子做家务。当孩子赚

的钱到了可能失控或者可能会被乱花的程度,这位父亲便会和孩子打扑克

牌,把钱再赢回来。我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因为这是一位既懂得放又懂

得收的父亲。

这位父亲是给了钱的,我个人认为也可以给。在某种时候,用这种雇主和

雇员的关系冲淡一下血缘关系导致的因未分化而相互控制的感觉,我觉得

挺好。

此外,这样做也有很多其他好处。比如,让孩子觉得如果要得到什么东

西,是要付出代价的。让孩子对现实有感觉、对金钱有感觉,这都是非常

重要的教育。

这位家长对副作用的担心,我觉得是不会的。因为钱不是唯一让孩子做家

务的动力,做家务还有乐趣,我们不能因为给孩子钱,让家务本身的乐趣

没有了。大家看看小孩的玩具里面,也是有很多厨房用品。想想看,即使

在不给钱的情况下,孩子也会玩各种各样的水果、餐具,并且乐此不疲。

给钱只是增加了他们做家务的动力,而不是把其他的乐趣都剥夺了。

2.我有每天的学习计划,但总是坚持两天就放弃了,是什么原因?


曾奇峰:我给一个貌似很搞笑的解释:制定计划的人和执行计划的人,不是同一个人。
表面上,制定和执行计划的都是你自己,但是在潜意识深处,我高度怀疑,可能有另外的人在帮你制定计划,比如你的爸爸妈妈,或者你在模仿他们替自己做计划。所以,你能够坚持两天,就算给他们面子了。
另一种可能是,隐隐约约觉得好像是自己在制定计划,但执行了两天,潜意识就明白了,这个计划不是你制定的,而是别人制定用来虐待你的,剥夺你自己给自己制定计划的权利,所以在情绪和行为上开始反叛。
这是内在没有整合的表现,内在的某一部分还在受外在的其他人控制。

3.有的人非常记仇,别人说一句伤他的话,他就恨不得跟人断绝关系;但有

的人好像并不记仇,别人明明伤害了他,他却还要维持关系,这背后是什么

原因?

曾奇峰:这背后也有很多解释,有一些非常复杂的动力。我只讲其中一个

解释。要说明的是,一个现象背后有很多种理解,而且不同人的理解,也

可能非常不一样。

这个现象的解释之一是,那些容易记仇的人相当于容易允许别人伤害自

己,就像所谓的“曾氏名言”中所说:我们所有人都在被自己的愿望伤害

着。换言之,所有人都是被那些自己赋予其伤害自己的权利的人所伤害。

比如,我是一个记仇的人,那我就会赋予很多人伤害我的权利。风吹草动

我都觉得受到了伤害;不管关系远近,我都觉得对方有能力伤害我;在路

上碰到一个陌生人盯了我一眼,我就感觉受到了巨大的伤害,这都是因为

我赋予了他们伤害我的权利。

而那些不太记仇的人,更多地处在防御的状态,他没有赋予很多人伤害自

己的权利。

实际上,这些解释在暗示一件事情:伤害的程度有多大,谁可以伤害你,

都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4.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是不是特别容易内疚和羞耻?

曾奇峰:我不喜欢“溺爱”这个词,因为爱之前不需要定语,爱就是爱,

溺爱不是爱,用“溺”来修饰“爱”,已经涉及到控制了。如果溺爱等于

控制的话,那么在这种状态下长大的孩子,肯定有特别多的问题。比如,

一背叛父母,他就会觉得内疚;一有什么做得不好,他就会自我攻击,觉

得自己不完美、很羞耻。

这个世界上没有“溺爱”这个词,只有“爱”和“控制”这样的区别。

5.父母为什么会恨孩子?

曾奇峰: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温尼科特的《17个妈妈为什么会恨女儿的理

由》,这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敌意。

比如,孩子的出生的确给升级为父母的我带来快乐,但是我需要花很多时

间来陪孩子,那我就没办法干自己的事情了。孩子的出生让我和妈妈变得

不那么亲密了,因为她的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孩子那儿。

还有老天也安排我们恨孩子,这样就可以把孩子温柔一推,让他正常地成

长。如果父母对孩子只有爱的话,那就会让孩子无法远走高飞了。

克莱因说过一句话:“随着父母对孩子的爱的增长,对孩子的恨也慢慢出

现,这会增加爱的品质。”

在我们临床一对一的咨询中,当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时,会跟父母

讨论他们对孩子的恨。他们刚开始听到时,都会觉得非常荒谬,会说“我

除了爱孩子以外,没有其他的情感体验”。

但如果他们有足够敏锐的觉察力,会慢慢觉察,在他们和孩子之间,恨占

据着很大一部分。这是为他们会冲突的原因。

我们越是能够觉察到我们对孩子的恨意,我们对孩子的爱的品质就会越

高。相反,如果我们只知道爱孩子,而没有觉察到对孩子的恨意,很可能

会对孩子做出非常糟糕的事情来。

例如,永远处在偏执的状态中:我做的所有事都是爱孩子,你怎么说我错

了呢?我没错啊!得到的反馈却是孩子不断地反抗我们,跟我们翻脸,跟

我们战斗。这就是因为父母没有觉察到自己对孩子复杂的感情:除了爱之

外还有恨。

我们都是从孩子长大的,想象一下,如果父母对你只有爱,没有一点点排

斥,他们的爱让你们之间一点边界都没有,父母总是打着“爱你”的旗号

为所欲为,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父母对孩子的爱让孩子获得滋养,而恨让他离开,让他远走高飞,让他成

长,让他成为自己。

因此,爱和恨缺一不可。

无论是个人焦虑、关系困境,还是育儿难题,最重要的是挖掘行为背后的

潜在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深入了解咨询的细枝末节,回到过

去,去体验、去接触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以及早期的需要或者愿望,

这是具有修复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