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看到说精神分析能改变患者的反思功能和依恋组织,也改变心理过程,我相信这个是在人格最底层来介入的,所以也是最有效的最有价值的疗法,是否意味着说在理论上来讲,精神分析疗法适用于所有心理不健康的患者呢?
其实曾老师应该在很多场合,比如他的课程也好,短视频也好,文章中都有讲到过:精神分析并不适用于所有心理不健康的人。因为有很多疗法,精神分析只是所有的心理治疗当中的一种,所以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
我只能说精神分析最适合什么人,精神分析实际上最适合的是:那些对自我人格的成长有强烈渴望的人。
什么人进行精神分析的效果最好呢?就是那些想搞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的人。
比如我的强迫性重复是怎么回事?我经常遇到渣男是怎么回事?或者我不管别人委托我干点啥,我经常把事情搞砸是怎么回事?
他们并不是说急着要去解决问题,而是想做到如何不这样,同时还会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就是他们对自己的很多行为表现很好奇,就想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想在自己身上找到一些关于自我的答案。
这种渴求,它是一种对自我的好奇,这是一个人身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有这个特质的话,就很适合精神分析。
那如果一个人说:你不要跟我讲那些没用的,我只想知道我到底要怎么办,你给我个办法就行。
比如他们会说:我的小孩为什么不上学?我的小孩为什么是这个性格?然后我跟小孩是怎么去互动的,我对这个没有兴趣了解,也不想了解。我认为我都是对的,我就认为是我的小孩出了问题,你作为专家,你告诉我我的小孩出了什么问题,怎么去解决,你告诉我怎么去做。
那这样的人就不太适合精神分析,因为精神分析它是进入到人的潜意识去探索的这样的一个方法和工具。
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一个区分,就是但凡对理解自己,想搞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的人,不管他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严重还是不严重,比如很严重有强迫症,或者双向躁狂抑郁等,那他其实都是可以使用精神分析疗法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丝毫没有任何的兴趣,不想去了解自己到底怎么回事,那这个人再健康,我们说“症状再轻”,他其实也不怎么适合精神分析。
提问:跟其他疗法相比较而言,精神分析有自己的局限吗?
这个问题我觉得问的挺哲学,因为这个从不同的疗法来讲,他们都是创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大厦。
这个理论是怎么创建的呢?
都是来自于创建理论的人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或者对他们的患者的观察,比如你看弗洛伊德,他其实做的案例并不太多,但他做了几个经典案例,他从他的几个经典案例当中,就创建了精神分析这样的一个学派。
弗洛伊德之后,像克莱因,克莱因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精神分析家,她是跟非常多的小孩在一块工作,她从这些小孩子身上看到了很多现象,她把这些现象理论化了。
所以你会看到这些理论的创建者其实都是根据他们的一些个人化的工作,通过他们对工作、对工作对象的观察,通过他们对工作内容的思考,提取然后创建了这样一个理论。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精神分析的理论也跟创建者的这个视角是有关系的。
而一个人的视角跟视野又跟什么有关系呢?
跟一个人的人格有关系。一个人的人格决定了这个人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如何去看待人,如何去看待环境,如何去看待他自己的大脑系统。
所以总的来讲,精神分析虽然说它是一个流派,但实际上呢,其实它背后是站着无数个人的。不同学派的这个创建者或者使用者,都是站在这个学派背后的。
那么,背后站着其实的都是人。那你说人有没有局限?那显然就是有局限的。
如果这样来看的话呢,精神分析肯定是有它自己的局限。就像那些只想要办法的人,只想要你告诉他怎么做的人,他不适合精神分析一样,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局限。精神分析就不能对这些人起效。
所以,我觉得可能这个局限更多放在我们身上,放在未来的你们身上。
你们学精神分析可能有一部分人是想学着看一看,有一部分可能是想学着以后还想做点什么相关的事情,或者拿着精神分析去搞点什么别的事情,去放到自己的那个工作的领域当中,为自己能够去有一个工具可以用,对不对?
你有了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用,那么我觉得这个局限性可能更多来自于使用精神分析的那个人的人格水平。
就是这些书和理论你都拿着,但是你作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去使用精神分析,这个精神分析就变得不一样了,这是这个问题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