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提示孩子抑郁的信号

发布人:李娜 文章来源:转发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指出:中国儿童自杀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远比我们想得严重,也急需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视。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向父母发出了求救信号,但父母却根本不知道。

如果孩子最近言行异常,总说以下10句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不要忽视孩子的“求救信号”,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

11月是抑郁多发季,从事心理咨询3年,最让我难过的一位抑郁症患者,是去年11月遇到一位儿童。

那月我回老家,邻居带我去见一个13岁的休学男孩:“看看他到底有什么病。”

男孩很沉默,吃午饭期间,他一会儿叹气,一会儿捂脸,吞咽得很艰难。50分钟,半碗饭还没见底。

我观察到男孩抑郁情绪很重。

于是询问男孩父母:“有没有带他去医院做测评?有没有让心理医生帮他开药?”

男孩父母一脸笑意:“哎呀,你不要被他骗了,他就是装的,不想上学。”

我才意识到:男孩父母根本不是让我来看病,而是想借我的口“拆穿”装病,逼他复学。

父母认为,抑郁症就是精神病,他家孩子吃得好睡得好,怎么可能得精神病?

我费了一番口舌,并且让男孩做了抑郁测评,结果显示中度抑郁,这才说服男孩父母带他去医院,初步诊断是冬季抑郁障碍。

离开老家后,我反复回想这件事,越想越背脊发凉:

抑郁症导致食欲下降,随之而来是生存欲下降。如果男孩没有及时送医,入冬后病情会持续恶化。

每年换季时节,都是抑郁多发季,萧条冬景让人触景伤情,也会让抑郁症患者产生轻生想法、自杀行为。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格利曼认为:抑郁是情感世界的感冒。有抑郁倾向的孩子,也会“发烧咳嗽”,那些大人眼中的“装病行为”,正是孩子生病的信号。

可是由于缺乏明确表征,父母往往不知道孩子生病了,或者即使觉察到孩子不对劲,也不知道是否应该送医、吃药。

这个时候如何判断呢?

最直接的方法是:听孩子说了什么。

如果最近两月,孩子把这10句话挂嘴边,很可能是在传达“我抑郁了”的信号。

“我是不是很丑?”

郑州一位9岁女孩,被诊断患有抑郁症,诱因是老师太漂亮,让她觉得自己很丑。

巧的是,女孩妈妈很爱打扮,外形靓丽,不知不觉间,女孩就在妈妈的光芒下感到自卑,并把这份自卑迁移到老师身上。

女孩认为老师美得让她自惭形秽,妈妈不能理解:“老师长得很一般啊。”

其实女孩的认知,是在传达一个潜台词:我太丑了,谁都比我美。

这份丑陋的自我认知,更早之前就存在女孩心里了。

“抑郁研究所”提出一个研究结果:抑郁会影响外貌,产生黑眼圈、眼袋、痘痘,下降的颜值又进一步影响情绪,让患者更加抑郁。

随着抑郁带来的疲乏感增加,对生活的热爱和自信也会日渐降低,孩子会询问父母“我是不是很丑”?或经常照镜子叹气。

过去积累在心底的自卑,因为一个小小诱因被激活,恶化为抑郁症的源头。

“我总觉得头好晕”

有一种抑郁症很容易被误诊,它被称为“隐匿性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并不突出,但躯体症状明显,比如头晕、脑热、乏力、用头撞墙。

隐匿性抑郁症大多发生于中老年女性,但随着学习节奏越来越紧张,抑郁情绪没时间宣泄,一些情绪内敛压抑的儿童也会患病。

患病之后,躯体症状比抑郁情绪先一步出现,白天比晚上严重一些,入夏、入冬期间尤其容易发病。

如果你的孩子老是抱怨头疼,有时候症状会自行消除;要是持续长达两周并且检查不出原因,就要去心理医院检查了。

“我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儿”

儿童患上抑郁症的原因,大多因为家庭:父母望子成龙,家庭管教太严,父母感情不和……

冰冷的家庭,让孩子思虑过度多疑不安,出现“三低”症状:情绪低落,思维低缓、意志低沉。

这期间,孩子做什么都觉得没劲儿,对过去感兴趣的事也变得淡漠,即使考试满分也没有快感,反而很失落。

心理学家观察发现:父母大声争吵时,孩子会立刻停下正在做的事,哪怕他正投入。

有时候孩子并没有觉得自己心情不好,但就是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他们密切留意父母的一举一动,这耗损了他们的心力,以至于觉察不到情绪,但好奇心是骗不了人的。

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儿的孩子,即使看起来正常,其实早已陷入抑郁情绪中了。

“我好恨那个人”

我有一位青少年来访者,仇恨一位同学,在日记里写满好几页的“贱人”。

她觉得这样做很糟糕,可无法控制怨恨,情绪发作了,还会与同学、老师发生激烈争执。

抑郁情绪会让孩子忽冷忽热,无明显原因怨恨一些人,这是因为孩子内心悲观痛苦,有强烈的自救愿望,怨恨他人,能让痛苦情绪稍微缓解一些,属于“病急乱投医”。

如果孩子最近记恨谁,父母不要急着指责,与孩子沟通,观察他的怨恨是否事出有因,这份情绪是不是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我什么都想不起来”

老母亲辅导孩子写作业,会有这种崩溃时刻:上一秒刚教会孩子,下一秒孩子就忘了,反复教,反复忘,怎么都学不会。

孩子容易走神、分心,除了不够认真,也可能是抑郁情绪作祟。

与健康人相比,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海马体、杏仁核、背内侧前额叶皮质的灰质密度,明显下降。

这让孩子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大脑一片空白,所以情绪越是激动,越是“什么都想不起来”。

“我睡不着”

我做心理咨询有两个“抑郁关键词”:失眠,自杀。

如果来访者自述最近一周都睡得不好,失眠早醒,我会推荐他做抑郁情绪评估。一般情况下,中重度抑郁才会想自杀,但即使是轻度抑郁,也会导致失眠。

为什么呢?因为失眠会带来神经衰弱,让人精神兴奋,而神经衰弱是抑郁症的一个指标。

孩子睡不着,往往是因为身体已经困了,可内心还很亢奋。

这些孩子辗转反侧,有些父母却送去耳塞眼罩、隔音设备。

的确,这能让孩子更好入睡,可孩子内心的信号被忽略了。

失眠的根本原因,是孩子有心理包袱,所以最好先观察几天,要是孩子持续两周睡眠不好,及时送医,才不会耽误病情。

“我想一个人呆着”

相较外向孩子,内向的孩子更容易患上神经症性抑郁。他们缺乏社交,心事没有宣泄渠道,情感找不到共鸣,容易持续心情低落。

外向孩子有抑郁情绪,会疏远朋友,想独处,就像变了个人,父母多少能觉察到;内向孩子平时就很沉默,有时父母也不知道:他想静静,是抑郁了,还是真就想静静?

这个时候父母可以观察一下:孩子是否好几天不开心?是否看见别人开心就生闷气?

如果孩子虽然热衷于独处,但心情愉快,不迁怒别人,大可以放宽心;如果孩子心情压抑,还总看别人不顺眼,说明孩子内心有抑郁倾向了。

“我真的能做到吗?”

孩子问出这句话,父母会觉得孩子有点没自信;但孩子要是老这样说,或许是病理性抑郁带来的大脑生物胺降低,肌肉神经系统元失去活力。

孩子感觉“没有以前有力量”,过去驾轻就熟的事情,现在做着很吃力。

这种情况,父母不必让孩子强打精神,他不想做就不要做,因为孩子内心觉得自己会搞砸一切,无论有没有做好,抑郁情绪都会在做事过程中纠缠他,让孩子反复回味,越来越自卑。

“死亡是什么?”

我有一位男孩来访者,喜欢穿“骷髅”T恤,父母觉得他在“耍酷”,其实孩子内心非常焦虑。

人类天生对死亡有好奇心,只是生活中有太多比死亡更有趣的东西,对“生”的好奇盖过对“死”的好奇;可自我价值感降低的时候,生活乐趣减弱,对“死”的好奇就会盖过“生”的好奇。

男孩最近考试失败,自我价值感降低,他在生活中找不到价值感,转而探索死亡。

这样做,其实是在想办法转移抑郁痛苦,探索死亡,反而说明死亡在孩子内心是“可控的”。

不被允许探索死亡的孩子,求生欲会更加薄弱,当他连对死亡的好奇心都没了,就会失控。孩子会无意识靠近死亡,滋生求死欲,进而产生“我想死”的念头。

“我吃不下/我还想吃”

父母的情绪会随孩子的饭量变化:孩子爱添饭,父母开心;孩子吃不下,父母担忧。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是抑郁的信号。

对待食物的态度反应出他对待心事的态度,拒绝或过量摄入营养,能减少抑郁痛苦。

孩子持续两周没有食欲,或者吃饱了依然持续进食,说明他心里藏了有很多事没法消化。

抑郁症患者可能食欲不佳消瘦,也可能暴饮暴食变胖。

当孩子老说这句话,父母不妨观察他的体重和饮食习惯,最近两周是不是变化很大?如果是,就要及时跟孩子沟通,帮助他洞察内心的抑郁情绪。

写在最后

关于抑郁,心理学家克莱因有一个观点:人类刚出生的时候,都会经历一个抑郁阶段。

所以,抑郁一直存在人的内心,每个儿童成长过程中,都会“重温”抑郁,有些情况比较严重,才会恶化成病。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有抑郁情绪和轻度抑郁症,只要家人足够包容接纳,即使放着不管也会自行消失;孩子有中度和重度抑郁症,则需要配合医嘱服药,因为重度抑郁症复发率很高,指望它自行消失是不现实的。

所以,父母要有洞察力。如果孩子最近言行异常,总说以上10句中的某一句、某几句,不要忽视孩子的“求救信号”,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

随着医学手段逐渐发达,抑郁症复发率也越来越低,孩子刚出现病征时,如果及时得到治疗,未来会产生“抗体”,对抑郁情绪的耐受度会高于同龄人,从而成长得更加自信、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