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在别人眼里是个什么样的人?
心理学有这么一个说法:“一个人呈现出来的样子,有可能是他内在真实自我的反面。”
武志红老师就曾经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他的一个女性朋友,很喜欢热闹,经常会有一群朋友跟她在一起,看起来非常健谈。
武老师问她:“你觉得自己的性格外向吗?”
她回答说:“那当然了!你看我每天那么多话讲。”
“那你一定有很多特别要好的朋友咯?”武老师继续问道。
“挺多的啊,我身边很多朋友你也认识,我们关系一直都很不错的。”
“那要你在紧急联系人上填一个朋友的联系方式,你会填谁的呢?”
“......”
她沉默了很久,才缓缓说道:“我想不到。”
武老师再对她做进一步的了解,发现表面上跟谁都可以打成一团,但内心里,她其实是厌烦这种状态的——
和朋友一起去星巴克喝咖啡,她去洗手间,宁可把所有东西都拿上,也不会开口叫朋友或者服务员帮忙照看一下;
偶尔会和很多朋友一起聚会,她总是借口工作忙,老是低头玩着手机,但其实她压根就没什么要紧的事情。
她知道怎么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会尽可能地强迫自己跟不同的人交往,但这些只是她的外在面具而已。
面具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完全相反的内在,再怎么否认也不会消失,我们称之为内在人格。
每个人都会有内外两种不同的人格:内在人格,即真实的自己;外在人格,即你给别人留下的印象。
两者合二为一,构成一个完整的自我。
2你的内外人格分别是什么?
其实生活中,我们都会像武老师的朋友一样,看不到内外人格会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比如:
只了解自己的内在人格,做事情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我不行”、“我不配”,觉得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成功;
只了解自己的外在人格,就会很容易活在他人的评价中,在意别人的想法,每天都装作很开心、很好说话的样子。
为什么呢?
美国心理学家曾将人的认知分为4个窗口:
每个人都容易活在自己的认知盲区当中,只会看到自己的某一方面,而不能看清另一个方面的自己。
而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很多难题,都是因为对自我的“内在人格”与“外在人格”认知偏差造成的。
例如:
很多人的内在人格是【孤儿】,缺乏安全感,很难建立信任,但成为妈妈后,觉得遇到一切困难,都要硬着头皮上。
久而久之,外在人格成了【照顾者】,而她们的人生也会被外在人格所束缚,无法感受到自由。
那么,该如何全面地看到自己的内在人格和外在人格呢?
其实你只需要结合自我认知与他人的评价,即结合内在人格和外在人格的差异,就可以全面看清楚自己的人格,获得不一样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