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怂”这个字,各类综艺节目现在用得很滥,年轻的主持人说这个字的时候感觉很轻松,其实他们不太懂,这个字是不能随便用的。
怂的本意是精液(参见陈忠实先生《白鹿原》),然后延伸到早泄及阳痿,再进一步扩展到形容一个人不像个男人,没有男子气概。说一个人怂,就是说这个人没有勇气、没有血性、没有斗志、没有自尊,所以是个很重的词。陕西人骂男人:“看你个怂样子!”是要看对象的,除非是长辈和晚辈之间或关系极好的家人、朋友,否则有可能爆发肢体冲突甚至酿成重大事件。
2016年9月1日,山东日照航海技术学校一名男教师在校园暴打军训新生的视频在网上传播开来,一时引来铺天盖地的声讨。这段1分24秒的视频我看了几遍,心里格外难受,第一层难受是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遭遇。
三十多年前上初中的时候,我在学校男厕所和几个同学聊天,提到一位负责学生工作的L姓中年男老师,当时没有说什么出格的话,只是按照学生们私下的普遍称呼称其“老L”。没注意到这位老师当时也在厕所,刚好听到了这个称呼,二话不说过来就扇了我两个耳光,理由是不尊重他。当时我脑中一片空白,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屈辱。回家后没有告诉父母,因为在那个年代,告诉了父母他们也会说老师是对的。一口恶气憋在心里,偷偷磨了一把捡来的刀子,揣在书包里几天,权衡利弊,始终没有胆量动手,最后认怂了事。这件事除了当时在场的几个同学,三十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过,但那种感觉噬心附骨,始终不能忘却。当我看到这段视频的时候,血直往上冲,感觉那巴掌好像是扇在自己的脸上。
第二层难受是看到视频中前后出现了十一、二个男学生,其中五人被打,第一个被打的只敢走避,另外四个连动都不敢动,还有一个被打完左脸后主动把右脸转向对方,没有被打的也无一人吭声。那个打人的人渣教师肆无忌惮地施暴,如同“狼”入羊群,根本不担心学生会反抗,更不担心自己的行为需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视频中这几个人高马大的男孩子“乖”得让人心疼,怂得让人心碎。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这三十多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孩子眼界和见识比我当年不知道强了多少倍,可是为什么同样的场景依然出现?
从事儿童心理工作这么多年,见过太多的家庭从小判断一个孩子好与坏的标准就是“乖不乖”,所谓的“乖”,就是听话。有一次在机场,看见一位妈妈指着两三岁大的孩子的鼻子训斥:“你现在越来越不像话了!连我的话都敢不听了!”,注意!这里强调的是“我的话”,而不是“正确的话”。
这个年龄的孩子和妈妈的威权相比,力量实在是太弱小,挣扎了几下也就举手投降了,日积月累,孩子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我必须服从权威的人,权威的人是不能反抗的,反抗的越凶,受到的反击越强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成长的孩子,就像一只被捆得漂漂亮亮的大闸蟹,再也不会因为乱跑乱爬互相打斗而缺胳膊少腿儿,但也失去了保护自己的能力。随着年龄增加,大闸蟹又会带着绳子被移交给幼儿园的老师。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几乎每个家长都会告诉孩子:要听老师的话!没听说哪个家长告诉孩子:老师说的对的你就听,说的不对的不要听。孩子接受到的信号是,幼儿园里所有的大人都是老师,他们说的话我都要听。
所以再难吃的饭也要吃完,再不愿意午睡也要躺在床上,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手背后腰挺直,老师不叫不许说话,老师不允许告诉家长的事情打死都不能说,即使再不愿意,都不能表达不同的意见,更不能违背他们的指令,否则就要倒霉。
前几天网上疯传一个段子,说一个小姑娘第一天上幼儿园说了四句话,第二天就被劝退了。事情大致是这样的:第一天上幼儿园全班小朋友都在哭,她不哭,好不容易老师把孩子们哄得平静下来了,她说了第一句话:“我们的妈妈不要我们了!” 老师们又好不容易再次把孩子们稳定下来,她又说了第二句话:“我们会被卖掉的!” 这时已经有小朋友哭的气都喘不上来了。第三次老师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孩子们稳定下来的时候,已经该吃午饭了,刚把座位分好,饭菜端上桌,她说了第三句话:“不是妈妈做的饭我不吃!”
这次哭着扔盘子的都有了。终于熬到下午放学,家长们来接孩子了,她第一个扑进妈妈怀里,扭头又说了第四句话:“明天我们还会被送回来的!”。
但愿这只是一个段子,如果这个孩子真的被劝退或被用劝退威胁,这样的幼儿园趁早别上,因为它不但配不上这样百年难遇的领袖型人才,还有可能毁了她。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从她的角度说了几句想说的话,就被通知家长劝退,如果这个家长心理不够强大,她回家会怎么对孩子?这个孩子以后还敢不敢说和老师意见不一致的话?还敢不敢做和老师行动不一致的事?大闸蟹不但动不了,连吐泡泡都要想一想,现在能不能吐?
走出家庭,进入集体环境中的孩子都有一个天性,就是自我怀疑,都希望能够通过社会群体对自己的认可,来确认自己是个受欢迎的人,是个有价值的人,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自我。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没有打牢根基,一旦这个社会环境的评价标准有问题,那孩子的自我形成就一定会出问题。幼儿园放学,门口接孩子的很多家长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得小红花了吗?”得了,就喜笑颜开;没有,就面色不豫。很少有人想过,这个小红花的标准是谁制定的?科学吗?老师会给仅用四句话就能让全班小朋友哭一天的小姑娘发小红花吗?捆得漂漂亮亮,又贴了小红花的大闸蟹一天天长大,外面的绳子已经被撑断了,心里的绳子却嵌进了骨肉之中,大闸蟹也忘记了自己还有手持两把巨螯横行江湖的本事,转而安于做一只“乖蟹”。
类似视频中的现象屡见不鲜也就不出奇了,这些孩子不是没有反抗的能力,而是面对类似的权威角色的时候,他们早已经没有了反抗的习惯。
相信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受过无数良师的恩惠,但也遇到过不少像上面这位老师一样的“病人”。他们不配代表老师这个群体,但他们代表社会环境的一部分,随时会与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不期而遇。身为父母,我们无法为孩子搭建一座移动城堡来保护他们不受风雨侵袭,但是我们可以尽力为孩子打造一副坚韧的铠甲,这就是孩子强大而稳定的自我。
三十多年过去了,不知当年那位L老师是否健在,如果有机会,我会当面向他致谢。感谢他当年打我的两个耳光,让我在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不断鼓励她,让她知道,她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思考和行动,不要轻易向那些貌似强大的人低头,要有勇气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当她在小学三年级为了给同学争取公平与小区保安据理力争的时候,当她在小学五年级因为老师打学生而抱打不平的时候(后来证明是一场误会),当她初中二年级为了不合理的午睡制度和管理员公开辩论的时候,当她初中三年级对无端体罚同学的教官严辞抗议的时候,我都感到无比骄傲。虽然她的看法和做法不一定对,甚至有时还会有一些风险,但是她起码比那个当年那个很“怂”的老爸更有勇气。
难受归难受,说句公道话,其实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社会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毕竟视频中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少,社会舆论对这样的事情也是深恶痛绝。这段视频第一时间放到网络上后,学校的负责人立刻开除了这个教师,并向被打的学生公开道歉。其实还应该让法律介入,即使达不到刑事案件的标准,也应该对当事人提出民事侵权诉讼,要求他对被打学生做出精神损害赔偿,以儆效尤。如果有条件的话,更应该为这几个孩子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尽量降低这件事对他们心理的伤害。曾奇峰老师说过一句话:小时候被妈妈搞定的孩子,长大后也会被别人搞定。意思是说如果孩子小时候被训练得太乖,长大后就是送给别人捏的软柿子。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乖娃易怂”。
看过这篇文章的父母,如果你的孩子还小的话,请对他们宽容一点,允许他们淘一点儿,野一点儿,匪一点儿,犟一点儿,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能他们会给你添一些麻烦,可能他们有时会吃一点小亏,但他们不会吃一辈子“认怂”的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