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停课不停学”的居家学习期间,当“看电视上课、拍照交作业”的新鲜感过去,一些孩子逐渐显露“网课倦怠”现象,自我管理越来越不行,时间观念也不如以往,不仅学习效率下降,负面情绪也有所增加。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银川市二十四中老师刘娇桧指出,家长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居家学习状况频出
这学期居家学习即将过半,三年级男孩小明的状态却越来越不佳,每天看似很忙碌,但学习效率低,写作业尤其磨蹭,一个小时就能写完的却要花费两三个小时,闲暇时也不愿意下楼和小伙伴玩耍,情绪还容易激动。七年级的小美最近也让父母忧心:上课听课走神,不愿意写作业,写时又磨叽;喜欢看电子书,有时偷偷一看就是一个通宵,早上起不来床,饭量下降,情绪也不稳定。
以上两个都是刘娇桧老师最近接到的家长咨询,刘老师说:“出现问题的主要以小学阶段和七年级学生为主。居家学习时间久了,一些孩子的学习生活开始受到影响,出现烦躁、紧张、焦虑、担忧、害怕等情绪问题,并引发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如厌食、乏力、腹泻、头晕、心慌、失眠、胸闷等,行为方面可能表现为易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听课不认真、写作业拖延、回避社交等。”
问题背后有三大原因
在刘老师看来,学生写作业磨蹭只是一种行为表现,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听课不适应造成的学习障碍、社交减少导致缺乏支持系统以及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学习问题。学校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教师会关注孩子的情绪,而线上学习是单方面的,缺少反馈和交流。一些同学容易出现听课走神,记笔记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学习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导致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拖沓直到深夜,更容易引起情绪障碍问题。还有一些同学听课时很随意,坐姿慵懒,吃东西喝水,进入不了上课的状态或者听课疲惫度高,对学习没有兴趣。
社交减少。学校教育是一个集体,孩子们相互之间有一个情感支撑,可以分享成长中的喜怒哀乐,相互共情,得到同龄人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在家里缺乏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更多时候孩子感觉枯燥无聊,很多委屈、伤心的情绪无法得到及时宣泄,只能压抑在心底。
亲子摩擦。孩子在家待的时间长,容易和家长产生矛盾和冲突。有些同学因为看电子书、打游戏等和家长产生摩擦。有些同学在家里父母管理严格,学习的弦绷得太紧,感到压力大,和父母发生冲突。有些同学因为长久居家,压抑、敏感、情绪起伏大,容易和家长发生吵闹。
心理干预有方法
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释放发泄,特别是孩子紧张不安而发脾气的时候,不要马上阻止,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倾听,等孩子情绪平复以后进行必要的沟通,帮助其学会情绪调理的方法。如果孩子写作业拖延,听课状态不佳,家长一定要细心寻找原因,看看困扰孩子的问题是什么。若只是一味批评,过度指责,责骂孩子不理解自己的的辛苦,宣泄为人父母的不容易,就容易伤害孩子。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和障碍时,家长可用绘画、音乐、游戏等方法给孩子缓解,实在无法缓解,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工作者介入。
父母要利用孩子居家学习的时机,找出亲子关系中不和谐的部分,通过合适的沟通方法,达到解决沟通不良的目的。改变唠叨、督促、抱怨、争吵、怨恨、打骂等沟通方式,学会共情、理解、倾听、接纳、帮助、支持等方法。多用肯定和鼓励的话语,表扬孩子的努力、刻苦、进步。建立伙伴同盟系统,孩子可以和自己的小伙伴建立一个网络学习互动群体,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学习,让不见面的友情也可以很给力。
居家待的时间较长时,孩子都会感到郁闷、烦躁,家长可以陪着孩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游戏、唱歌、做手工。在做好安全防护下,安排适当的室外活动:散步、购物。也可以选择一些居家运动:健身操、仰卧起坐、瑜伽、跳绳等,每天早晚一次运动,最好保持1小时。周末带着孩子到室外放风,去公园游玩、爬山、远足、郊游。逐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把每天的活动安排好,而非一天到晚地学习、写作业、看电视、玩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