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军人

发布人:lihuijun 文章来源:

换个角度看军人

策划动机:军人身上,承载着太多的荣耀和光环。

而我们早已习惯用敬仰和崇拜的眼光去看他们。然而若仅限于此,似乎少了一颗平常心,欠缺发自内心的平等的理解和体谅。其实,军人也是人,也是有血有肉有心有情的平常人,由于特殊的使命,他们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负荷和压力,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直面这些问题,并不是贬损军人的形象,而是在这个以人为尊的时代,呼唤一种更人情味更人性化、更理解更接纳、更宽容更平等的姿态,看待我们的亲人,同时也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正如世界各国军队一样,中国军人也有自己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军事训练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婚恋情感障碍、就业转业适应、性心理问题等。有专家称:未来战争不是身体素质的直接对抗,而是高科技的比武赛军,更是一场严峻的心理战。一旦战争爆发,并非由于士兵的身体素质,更多的可能是由于心理素质差而导致部队自动减员。士兵的心理素质是战争获胜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呵护军人的心灵,已经刻不容缓。有这样一个集体,这样一批人,正在直面这些问题,为中国军人开启心窗做着默默无闻的工作,这就是中国空军航空心理康复中心。许多军人朋友已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寻求他们的相伴。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走进中国军人的心灵深处。

2000年11月18日,记者江南前往大连,采访中国空军航空心理康复中心——中国军队中最早的心理咨询中心。该中心成立于1986年,14年来,为中国空军空勤人员的心理健康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该中心正将心理辅导工作推广到陆、海、空全军部队,已正式申报成立“全军心理卫生中心”,并于2000年6月通过了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请随江南一起来读他们的故事。

宋华淼的“心理问题”。宋华淼是军中心理界出名的人物,当年,就是他,在空军大连疗养院领导的支持下,创办了中国航空心理康复中心。军人们一说起他,就会想起他那一脸的笑,是那种憨厚、朴实的笑。他爱上心理学还是从他的“心理问题”开始的。在军校读书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心理问题,出问题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不知怎么,他非常害怕考试,每在考前一周,他的神经就像定时了一般,莫名地惶恐。白天无精打采,晚上通宵失眠,严重神经衰弱。这样持续了将近一年半。一次,全班公布考试成绩,他的分数只有85分。他懊丧极了,他对自己的要求是门门超过90分。突然,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分数被老师加少了5分。老师经过核实,当场给他补了上来,85分改成了90分。意外的惊喜,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强烈的震撼,他情不自禁地这样猜想:是不是以前没过90分的都是老师加错了呢?这样一想,他的内心好像一下子卸掉了沉重的石头,吃饭也香了,睡觉也甜了,神经衰弱完全消失了。从此,他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空军大连疗养院,开始接触大量的飞行员。他发现,飞行员们经常缠着他咨询心理问题,他们太希望有自己的心理医生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超强度的军事训练常常带来心理压力。宋华淼顿时萌生了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的想法。他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全军还没有一家心理咨询中心,没有经验,没有先例,从何做起?老院长得知他要搞心理咨询,立即答应:“我全力支持你!”。1986年,中国空军航空心理康复中心的前身——空军大连疗养院心理科正式成立。宋华淼的梦想是:把心理咨询红红火火地开到全军,让每个军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医生。

康复中心的一帮人

心理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是,编制了我国飞行人员心理健康评定的心理量表。一般来说,心理量表必须由心理学专业人士亲自编制,但宋华淼觉得,正是因为没学过,反而胆大。他啃完几部量表专著,带着全班人马,4年内跑遍了沈阳空军全军部队,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数据。没想到,他们编制出来的心理量表,被国内心理学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通过,填补了国内关于军人心理测评的空白。这意味着,中国军队飞行员的心理健康评估,都必须通过该中心编制的心理量表的测试。张加林、王煜蕙、刘军都是康复中心的业务骨干,一直为军人做心理咨询和治疗。在他们的抽屉里,摆满了咨询记录卡片,多是来自中国各飞行部队的飞行员。看到这些卡片,如同看到了那些尘封的往事。可以想象,来求询的军人从这里走出去后,会有怎样的新生?令人惊喜的是,本刊曾报道过的一位飞行员——崔文戈,在该中心也保存有心理档案。那是崔文戈刚加入飞行员不久,康复中心就为他做了一次全面的心理测量和咨询,效果良好。如今,崔文戈已成为中国最出色的飞行员之一,翱翔在祖国的蓝天。在这里工作和战斗着的,是一帮志同道合的军人心理专家。一介绍,着实让江南吃惊:现有的10名心理医生中,学历均在本科以上,其中博士1人,硕士2人,在读硕士4人。真正群英荟萃。 他们常年深入前方部队,到过荒芜人烟的山林,到过遥远偏僻的岗哨,定期为战士们做心理辅导。他们感慨地说道:“每次到达部队时,看到战士们个个欢呼雀跃的样子,所有的劳顿和辛苦顿时烟消云散了。” 十多年来,他们就是这样默默耕耘着,因为他们是军人,他们体谅军人。

飞行强迫症

来自空军航空心理康复中心的资料显示:中国军人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军事训练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婚恋情感障碍、就业转业适应、性心理问题等。军事训练以及各项军事活动,是不同于普通人的特殊职业,而飞行更是特殊中的特殊。因此,飞行员的心理素质要求格外高。飞行强迫症是在飞行中极少出现,但非常危险的一种心理病症。有的人站在高楼上就想往下跳,而飞行中,也会萌生从飞机上跳下去的欲望。飞行强迫症就是这样而来的。有一名飞行员,几乎常年都在空中飞行。刚上飞机时,他对什么都很新鲜,写了很多日记,记录自己飞行的感受。偶然的一次,在他出差乘船途中,看到翻滚的浪花,他进入了一种梦幻的思考状态,如果我也像浪花一样多好…… 这种状况大约持续了半年之久,不久,新的感觉产生了,他在飞行时,突然有一种想跳下飞机的欲望,想象着自己真的跳下去,会是什么感觉?一瞬间几乎忘了自己是在飞行训练中……而当这一切都过去的时候,他才突然醒悟,不禁为自己荒唐的想法吓坏了,要是那一刻他真的跳下去了,是多么可怕啊!就是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了恶性循环,到了蓝天,脑海里就会蹦出跳下机舱的想法,他无法控制这样的思维,不住地告诫自己:“千万不要跳,不要跳,跳下去就会死的!”他恐惧极了,不知哪一天,他会不会真的从飞机上跳下去。 这名飞行员心事重重来到了咨询中心,可以感受到,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压力。由于军事训练导致的心理压力,如不能及时缓解,将会直接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创伤—— 飞行大队摔飞机之后

一次,航空心理康复中心同时迎来了两批飞行员。他们分属于两个飞行大队。王煜蕙发现:两批飞行员,第一批来咨询的只占总人数的28%,而另一批来咨询的占总人数的61%。为什么相差如此悬殊呢?原来,后一个飞行大队刚刚出过飞行事故,一架飞机发生一等事故,机上的一名飞行员和一名教官同时遇难。整个飞行大队的学员都亲眼目睹了这起空难,飞机爆炸的声音给他们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很多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这在心理学上叫作应激反应障碍。应激反应障碍是在紧急情况下,或者是经历一种巨大的创伤后的反应,如空难、地震、亲友死亡等。据统计,创伤幸存者多半会产生恐惧、抑郁与焦虑的情绪。一般情况下,灾难后的即时反应是麻木,接着是兴奋阶段,因为这时会有很多人关心他们,使他们暂时忘记创伤,但是接踵而来的就是失望期,因为此时的关心已经结束,剩下他们自己来独自面对内心的创伤,前一阶段遗忘的事此时会不断地浮现出来。只有经过了这段最脆弱的失望期后,人们才会再次鼓起生活的勇气。经历创伤的人一般不愿意和不相干的人交流,愿意交流的顺序是亲友、同病相怜的人、现场人员。所以心理工作者如能立即到现场陪伴,就能取得他们的信任,顺利地成为他们愿意亲近的人。航空心理康复中心集中力量对这个飞行大队进行了系统的团体治疗,让他们以宣泄为主,在一起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以认知疗法、支持疗法帮助他们面对伤痛,并结合音乐疗法帮助他们表达,让优美、动听的音乐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年后,这批飞行员再次来到康复中心,普遍反映治疗效果良好。

艰苦环境的磨练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常年冰雪的高山岗哨上,士兵们的脸都变得怪模怪样,一半黑一半红。原来,由于雪地的阳光反射,站岗的士兵,迎向阳光的脸就晒黑了,背向阳光的脸就烤红了。 另一个士兵,长年一个人坚守在岛礁上,除了每月一次的生活补给船,他见不到任何人。一年后下礁,竟因孤独而得了失语症,不会开口说话了。心理学有个著名的感觉剥离实验:将一个人关在一间黑乎乎的屋子里,没有人和他说话,不给他任何信息和刺激,7天之后,他就会精神崩溃。 而受这样感觉剥离之苦的军人何其之多!中国的许多军人,就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中作战!高山上,莽林中,海岛上,潜舰中,他们常年与世隔绝,无人陪伴,饱尝着孤独和寂寞,他们不仅要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还要承受心灵的痛苦和磨练。 为什么说军人是最可爱的人?为什么说军人是钢铁战士?正是这样艰苦的磨练,才把一个个血肉之躯铸成了钢铁长城,才造就了军人强壮的体魄和钢铁般的意志;从痛苦和磨砺中胜出,才让我们的军人变得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特种兵的痛苦

有这样一个传说:皇帝身边有个理发匠,只有他知道皇帝长着三只耳朵。他不敢告诉任何人,因为一旦说出这个秘密,皇帝就会砍掉他的头。可是,他又好想说出来啊。他一直忠心耿耿地守啊守啊,不知过了多少年,心中的这个秘密把他折磨得几近崩溃。终于有一天,他实在受不了了,就跑到森林里,对着空旷的山野大声喊道:“皇帝有三只耳朵,三只耳朵啊!”

中国特种兵的内心,也有理发匠般的痛苦,因为职业特殊,不能对亲人明说,往往只留下一句“参加国防建设”,与家人中断联系不说,还要坚守国家机密,比如火箭部队、工程兵、核部队等。直到最近,有些兵种的任务还鲜为人知。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女兵,在列车上与一位小伙子邂逅,一见钟情。分别时,女兵痛苦极了,因为她清楚地知道,这一别,他们再也见不上面了。她含泪告别小伙子,绝情而去。小伙子怎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她不能接受他的爱?他多方打听她的下落,而她却像露珠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30多年过去了,小伙子结了婚,却把对她的爱深深地埋在心里。没想到,30年后的某一天,她竟出现在他面前。原来,她是一名特种兵,担负着国家的重要机密工作,按规定,服役期间不得恋爱、结婚。她不能告诉他这些真相,甚至没有告诉他,自己是一名军人。万般无奈,她只能忍痛割舍这段情,从他的世界里消失,直到她离开部队到地方工作。30年来,她一直在痛苦中煎熬,不能释怀。

从事这样机密工作的军人,因为肩上所承担的责任,而放弃甚至牺牲自己的情感,有了痛苦不能流露,有了烦恼无人倾诉,独自承受着压力,这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人际关系紧张, 士兵更需要沟通和交流 有一名战士,性格比较内向,颇不受领导喜欢。而他的连长,性格比较粗犷,大大咧咧习惯了,对下属说话总爱用一种批评的口吻,战士暗地里也不喜欢他。这名战士跟其他战友较少交流,长期以来精神很压抑,情绪很不稳定。一次,连长因为一件小事不问青红皂白狠狠训了战士一顿,战士非常委屈,心中愤愤不平。指导员担心他出事,想找他谈心。没说几句,战士就火冒三丈,和指导员争吵起来,甚至端起一把大椅子要和指导员打架。他说:“指导员一开口,我就觉得他像连长,他就是连长,我就想把肚子里的委屈都倒出来才痛快!”还有一名战士,入伍2年成绩平平,同入伍的老乡都升了一官半职,越发增加了他的自卑感。他觉得自己走到哪里都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员。他把这一切都归结为自己性格内向,不像那些性格开朗的战友能够博取领导的欢心。遗憾的是,战友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情绪低落,越来越让他感到自己被忽视被冷落。但他内心又非常渴望和大伙儿打成一片,却苦于不知怎样向战友表达亲密。于是,他只好把自己封锁起来,成天郁郁寡欢,消极懒散,动不动就装病。其实,任何人都需要集体的关爱,需要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否则就会郁积成病。此刻,如果继续封闭自己,只会让人际关系越来越糟。只有大胆地伸出双臂,主动与别人交朋友,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和接纳。

找不到对象怎么办?

在很多战士身上,都出现过情感危机。因为常年驻扎在部队,很少接触外界,很少接触异性,情感、婚恋问题成了困扰战士的大难题。谈个对象吹一个,甚至连吹五、六个的情况彼彼皆是。 某部队的一名志愿兵,连吹4个对象后,非常失落。其中有个女友曾这样损过他:“你瞧你,傻大兵,一点儿不懂得情趣!”她的话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痛苦极了。他一直盼着能早日复员回家乡,找个好对象来挽回自尊。不料,今年的复员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领导找他谈话,让他再留一年。领导说这是对他的信任,也是部队的需要。但他极不情愿,他担心再继续一年,就会更加落伍,而且年龄也一年比一年大,真怕回去之后没人要了。可领导的口气很坚决,说就这样定下了不容更改。他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又不敢告诉领导自己的真实感受,把想说的话都憋在心里,白天无精打采,晚上睡不着觉,几乎要崩溃了。领导呢,又以为他是觉悟不高,在闹情绪。像这种情况只是一般的心理问题,但持续下去,就会发展为心理疾病。这个战士前来咨询时说自己严重神经衰弱,经过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主动去向领导讲明自己的心态,获得了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压力顿时减轻了许多。

亲情,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有一位上尉军官,患了14年的头疼病。14年来,头疼一直缠绕着他,怎么也治不好,令他苦不堪言。在心理医生的疏导下,他讲述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14年前,他还是一个刚入伍不久的小战士,一天突然收到父亲病危的电报。那时他正处于严格的训练时期,请假根本是不行的。而且,他的内心也有一些想法,原来,父亲坚决反对他当兵,他是赌气来到部队的,他心中或多或少对父亲还抱有一丝怨气。就这样,他以部队训练任务紧离不开为由,没有回家。不料,不几天,父亲就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一直含泪呼唤着他的名字…… 惊闻噩耗,他痛哭失声,强烈的内疚感袭上心头,他责问自己,为什么不在接到电报后就立即回家?为什么不守在父亲身边,为父亲送终? 一年后,头疼病就缠上了他,让他无法摆脱。疼得实在受不了了,他就使劲撞墙,真是生不如死。经过心理辅导,他明白了自己是内疚——头疼——撞墙——自我惩罚的恶性循环。心理治疗之后,他的头疼病再也没有发作。这个故事,在军人们听来并不陌生,因为很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不能为亲人送终而愧疚终生。有的是因为训练紧离不开;有的是亲属怕子弟兵分心,压根不让他们回家;有的亲属甚至对子弟兵封锁消息,报喜不报忧。虽然很多时候,战士在亲情和事业的冲突中,一时豪情选择了事业,但不多久,就会有强烈的内疚感,甚至成为心中永远的痛。这个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了军队的管理层:军人也是正常人,拥有正常的情感。我们也高兴地看到,如今部队在加强管理的同时,愈来愈注重满足军人正常的情感需求,这对军人的成长以及军队的凝集力、战斗力建设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压力—— 农村兵的困境

军队是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的军人,承受的往往不止是某一方面的压力,而是多重压力。在航空心理康复中心,几位医生同时讲述了一个伤感的故事:有个志愿兵,家里非常贫困,父母希望他这个当兵的儿子能争口气,提干或挣些钱贴补家用。好不容易谈了个对象成了家,可是婚姻又不幸福。在妻子的抱怨声中,在父母的期望下,他不得不偷偷做起了生意。从老家贩卖土特产,在地方上贩卖服装,为了摆脱经济压力,他苦干了4年。按照部队的规定,现役军人是不允许做生意的,在随时可能开除军籍的危机感中,他矛盾重重。小本生意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他不善经营,常常亏本。领导得知情况,开始找他谈话了,他的婚姻也走到了边缘,他整天唉声叹气,脾气暴躁,表现出严重的躁郁症,在一次盛怒中捅伤了战友。在康复中心得知情况,正准备给他做治疗的前夕,却传来了他在老家卧轨自杀未遂的消息。最后,他被部队开除了。离开部队前,首长与他进行深入的谈心,关心与理解的话语,让战士感动得痛哭失声。他后悔地说,如果能早些主动找人谈心,怎会走到今天这步田地呢?在军队中,多数战士来自农村,家境贫困,不仅承受着军事训练、情感、人际交往等等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家庭、婚姻的经济压力,倘若这些压力不能及时疏导,其危害性将是长远而持久的。

就业转业,军人的中年困惑

每到转业时期,都是军人情绪波动最大的时期。转业,是每位军人都会面临的中年困惑。从军队到地方,是一次重大的转折,这段时期,转业军人极容易产生失落感。有一位老兵,转业到地方后,组织上安排的工作不是很理想,而且,长期在部队生活,使他不能很快地适应社会,没多久,他就感到非常失落,时常怀念部队,怀念战友。终于有一天,在一次职工考核中,他落聘了。想起在部队的风光,他心中强烈地失衡了,当天晚上,他就跳楼自杀了。他的故事,震撼了军人们的心,很多地方因此展开了怎样看待转业的大讨论。怎样在军队打好基础,怎样才能适应社会不被淘汰,成了转业军人的研究课题。还有的军人,因为害怕转业不顺,就对工作表现出少有的热情和积极,不惜违心地去溜须拍马,请求留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