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心理辅导:情理交融法

发布人:lihuijun 文章来源:

军队心理辅导:情理交融法

济南军区某部六连新下连不久的新兵李少阳,第三次神秘地失踪了,连里派出各路人马“追捕逃兵“,一天过去了,李少阳仍不见踪影……。

事情是这样的:李少阳从新兵连分到六连的第四天就不辞而别,连里从几百里以外的原新兵教导团把他找回,狠狠批评了他一顿,没过几天,他再次从连队“逃走“,后来在一条公路上被“逮回“。归队后,连干部分别向他灌输当兵光荣和遵守纪律的道理。然而,没几天,他又故伎重演,第三次出走,正当连干部百思不得其解时,集团军政治部打来电话,说李少阳在那里缠着首长要求退伍……。

在有团首长参加的专题研究会上,有的干部直言道:“批评说理都不行,不如给个处分。有的则建议把他作为'反面典型'杀一儆百“,有的说:“干脆作退兵处理拉倒“,团首长却摇摇头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还是先摸摸情况再说。“会后,连里一面组织帮教小组稳定小李的情绪,一面派人外出调查。

军队心理辅导

调查组回来了,原来小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他便无人照料,当过乞儿,打过小工,在社会上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和歧视,在他眼里,社会是灰色的。因此,才决心当兵到部队找依托。出于感情饥渴,他在新兵连就拜了一位干部为“干哥“。分到六连后,对新环境不适应。第一次出走就是找那位“干哥“解闷。而后两次出走是因为一名干部批评他时态度有些简单粗暴,使他产生了部队也很冷酷的误解。

针对调查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团首长认为小李得了“温暖缺乏症“。对这样的战士,一般的批评和说理是不够的,必须在情与理的结合上多下功夫。因此,他们和连干部一道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召开会议,统一认识。通过召开全连干部、骨干会议,统一大家的思想,引导大家端正对这件事情的认识,不“一棍子把人打死“,要求每一位干部、骨干要克服急躁情绪,立足于帮教,要多尊重、理解和关心小李,而不能歧视他,冷落他、疏远他。用实际行动和百倍的热情,使小李真正体会到部队这个大家庭的温暖,重新鼓起他在部队干下去的勇气。

其次是个别谈心,启发诱导。团首长身体力行,亲自带头、主动找小李谈心,连干部、骨干也主动接近小李,经常跟他一起拉家常、谈生活,用一颗滚烫的心去感化他。党支部还特意指派一名干部与小李交上了朋友,经常与他聊天,“侃大山“。这样一来,就逐步加深了感情沟通,缩短了心理距离。从而取得了小李的信任和好感。

第三是热心帮助,齐送温暖。从团首长到连队干部,都明确一个道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三尺之冰非一日之功“,他们放下架子,主动向小李检讨以前对他关心不够。在具体工作中,他们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做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以“妈妈心、兄长情“去做好他的思想转化工作,认真对待小李在转化过程中的每一次反复,他们认为小李的每一次反复实际上都是向好的方面迈进了一步。另外,他们还注意从日常生活小事上去关心小李。指导员手把手地教他拆洗被子、连长给他买来牙膏牙刷等日用品。在他过生日的时候,连干部不忘送上生日礼物和美好的祝愿;在他生病的时候,不忘问寒问暖,亲自端上病号饭。通过这些“温暖滋补剂“不断地溶化了小李那颗冰冷的心。

第四是寓理于情,耐心疏导,在沟通感情、加深理解和信任的前提下,连干部不忘及时对小李进行正面引导。做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结合,经常给他谈人生、谈理想、谈事业、谈进步,并用身边的先进典型事迹去激励他、启发他。与此同时,还诚恳地指出他身上存在的问题,指明努力的方向,从而坚定了他干好每一项工作的信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艰苦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小李终于不负重望,开始“解冻“了。他变得欢快、活跃了,不论是军事训练、政治学习,还是值勤,样样走在前头。连里的大小事务他都争着去做。老兵退伍,连队缺少饲养员,他主动请求养猪。并立下“军令状“。整整一年,风霜雪雨,严寒酷暑,他打猪草,在猪场不停地忙碌,结果为连队创收几万元。岁末,他受到了连队嘉奖,并被团里树为“四有军人“。后来还被师里树为全师“义务兵标兵“,荣立二等功。

为什么一个屡“逃“不改的“后进战士“能在干部、战士的共同帮助下很快就发生了转化呢?主要原因是干部、战士对他的关怀体贴,及时送去真切的关心之心,同情之情,在抚慰、感化、爱护他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理性教育的结果。

心理学认为,人不仅有理性世界,而且也有情感世界。这就是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二者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当人遭受挫折,遇到不幸和困难时,往往最先在情感世界造成失衡,产生悲哀、伤心、恐惧和悔恨等诸多情绪体验。此时,人们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情感支持,如果在这时我们能及时的用温暖、热心、关怀去化解种种消沉的情绪,就会恢复心理平衡,只有这样,理性的说教才能入耳入心,取得好的效果。如果不了解对方的心理世界,不注意情感传递,一味进行缺乏感情的理性说服,纵然千言成语、苦口婆心也难以拨动人心。这就是造成小李曾三次“逃走“的原因所在。

由此可见,对于那些有过心理创伤,遭遇到不幸、犯过错误或遇到困难的同志,说服教育应当“情理交融“,放下包袱的前提下,再进行必要的疏导工作,应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情理交融“呢?

1、以诚相待,主动把心“贴“过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内心诚恳,做到真正把心“贴“向工作对象,具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就一定能产生感情的回应。如前面事例中讲的团领导面对三次“逃跑“的李洛阳不灰心,和连队干部一道诚心诚意,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终于使小李受到感动,诸葛亮高卧陇中,与世无争,刘备得知诸葛亮是杰出人才,就想请其辅佐自己以成大业,他亲自登门拜访,三次劳顿而不辍,诸葛亮终被其诚心所动,遂以身相随,后来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点滴入手,发挥情感的感染力。俗话说:“一点一滴见真情“。讲的就是细微处最能体现人间冷暖、感情浓淡。作为一个好的领导干部和思想工作者,就需要从每一个细小之处去关心工作对象的痛痒,了解其苦处,实实在在地做出帮助体贴的具体行动,从而赢得对方的信任。靠这种情感的力量征服人,进而教育人,转化人。

3、把握时机,增加理性引导的说服力。在同犯有过错的同志进行情感沟通后,应当进行理性的说服教育,这样才能实现思想和感情转化的统一。前面提到的事例中,团、连干部首先从细微之处关心,帮助小李解决“情感缺乏“的问题,心理上接近,感情上融通。最后从道理上说服,使小李最终产生了思想上的升华。

总之,思想教育的对象是人,对人就要讲感情,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达。不讲感情,理论再深,也产生不了效果。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先情后理、寓情于理“。这种“情理交融“的感化教育,不仅会使工作对象在感情上获得满足,更重要的是还会在思想上发生真正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