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容易对亲近的人发火?我给3个解释
01孩子作业多时,焦虑情绪非常明显,表现为不停地刷手机拖延,作业越多、压力越大,越拖延,家长还不能提醒,一提醒就会情绪爆炸,是怎么回事?
当一个刺激过来,不管是作业啊、中考、高考,还是别的什么。我们有4个
级别的防御,这四个级别渐次升高。第一个级别,身体级别。比如一个
过来,我直接瘫痪在地,这就是非常原始的反应。
第二个级别,行为。比如一个刺激过来之后,我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来回
踱步。或是我和别人吵架,对方骂我,我就把对方杀了。这就是在行为上
面保护自己,这是很低级的防御。第三个级别,我没有瘫倒在地、也没有
把对方杀了,而是我的情绪变得特别波动。比如哭闹、抑郁、躁狂等等。
前面这三种方式,都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最好的保护是最后一个级
别,就是思考。
我们把这个话题普遍化一下,不分析这个家长的孩子。一个人在遇到类似
的刺激时,总是以情绪波动来表现的话,我们需要帮助他用更现代化、更
高级的方式来防御,也是就思考。
那么,他为什么不能够思考呢?这其中有很多种情况,我们说两种:
第一种是,他没有被教会,或者说,他没有学会用思考的方式来对待问
题。就像打仗一样,一位将军被包围之后,如果他的反应是表达情绪,而
无法思考,那他就会被吃掉。但如果这是一位会思考的将军,那他可能就
会打一个漂亮的突围仗。
同样的,一个孩子在遇到考试、作用这样的压力时,他如果只能用情绪来
反应,而没办法思考,可能他是在模仿爸爸妈妈。因为爸爸妈妈在遇到重
大刺激性事件的时候,也倾向于用情绪。这样的父母,可能就需要自我反
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在这方面给孩子做了一个坏榜样。第二个原因可能
是,孩子觉得我的情绪反应越大,就能向某些人证明我越重视这件事。有
一些孩子最开始在面对作业、考试的压力的时候,完全没反应。父母就会
给他戴一个帽子说“他对自己的事情都不上心”,那么孩子可能采取一种
反向形成的方式,变得过度上心、过度地情感卷入。
很多父母是看不到孩子在做深度思考的,只能看到孩子紧不紧张。一到考
试,孩子紧张,父母亲就满意了,觉得孩子把考试当回事了;如果孩子只
是在从容不迫地思考的话,父母无法识别这种信息,就会认为孩子没把学
习当回事。
时间一长,为了满足父母的需要,孩子就会在面对很多精神压抑的时候,
首先表演一下歇斯底里,然后才能进入真正的思考的状态。
02孩子胆子小,我可以送他参加兴趣班、社会活动之类的,让他的胆子大
一点吗?
曾奇峰:如果父母亲是真心希望孩子通过跟别人打交道,参加文体活动变
得更加开放一点,更加所谓的胆子大一点,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这中
间有一些非常细腻的东西。在父母鼓励孩子去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如果
包含着“你就是胆小”这样强烈的暗示的话,那会使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因为这相当于每次鼓励孩子去做这件事时,都在给他催眠说“你是胆小
的”、“你是内向的”。 我的意思是,把它当成自然而然去做的事情,就
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一定要把这件事情搞成一种治疗,每次做这件事都
要给孩子戴一顶“胆小”的帽子,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胆小”展开的
话,一定会固化这个问题。 在这个事情上,我觉得最好的状态是:我忘记
你到底是一个胆小还是胆大的人,这对我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去
玩、在去运动,这就够了。而不是我需要把你变成一个勇士,带着这样的
目标使你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这完全是不一样的状态。 在某些时候,我
们使用一下“内向”、“外向”这样的词是没有问题的,但我还是很反对
父母一天到晚对孩子,或是外面的其他人说“我的孩子内向”。因为这样
的判断就是限定,这会把他内向的状态固化了。或者是完全相反:你说我
内向,我就朝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反认同,这也会导致孩子有很
多表演性的外向,让孩子形成一个虚假的自我。 我们说过很多次,不要对
孩子做过多的这样那样的评价。我们经常在生活中听到父母对孩子评价说
“这个孩子理科可以,文科不行”。即使只有一点差别,这样的判断和评
价一定会使这个差别增大。因为他爱你,他会想办法让你的判断变成真实。
03容易对亲近的人发火是为什么?
曾奇峰:这里面要展开分析,可能有几十个解释。我给3个解释。
第一个解释是,这样的人有融合焦虑。
他在潜意识里是跟自己的亲人融合在一起的,是处在融合焦虑的状态中的。融合焦虑是说,我离你们太近的话,我就会被吞噬,我就没有自我了。在活着的时候,没有自我的感觉比死亡还难受。所以当他的亲人想靠近他的时候,他的融合焦虑被激活,他需要用发脾气的方式把对方推开。
第二个解释是,这样的人会因为自己对爱、对亲密的需要,而感到羞耻。
人格层面没有充分成长的人,会在潜意识里有这样一个等式:需要=屈辱。
我需要你的友谊,好像我就要求着你;我需要配偶对我的爱,这显得我很弱小,这会增加我的屈辱感。所以这样的人会在亲密的人靠近自己的时候,通过把他们推开,来显得自己不需要爱和亲密,显得自己是一个强大独立的人。
第三个解释是,这样的人在他早年的人格制造厂里学会了这种功夫。
在他早年的生活中,爸爸妈妈是通过攻击性的方式来打交道的,所以他耳濡目染,也用攻击对方的方式来表达亲密。
我曾经专门编过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情况,叫做“攻击性亲密”。举个例子。
我的有些学生大老远从各地跑过来听我的地面课,本来是想跟我亲近一下,但他们表现的是,不管我说什么,他们都挑我的毛病。
比如一位学生在一次课上,连续给我纠错了五六次,实际上那些东西是跟对错没有太大关系的,或者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我就跟他做了这样的解释,我说:从我们开始上课已经过去两天了,你反复在纠正我的说法,我觉得有没有可能是这样子的:我说的那些对错不太重要,因为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东西有绝对的对错。那为什么你总是想纠正我呢?是因为你想跟我亲近,但是直接靠近我会让你有屈辱感,会觉得羞耻,所以你想通过纠正我所谓的错误的方式,来跟我亲近一下,让我能够记住你。而且在你纠正我的错误的时候,其他人都被甩在一边,只有我们两个在建立关系。你觉得听了这个解释你有什么反应?
这位同学回复我说:“这个我要想一想。”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认真的回答,我明显感觉到他和我亲近了,他不再用攻击我的方式来亲近我,而是真的能够自然而然地亲近我,他用他跟我的关系来更强有力地回答了我对他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