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安慰,在于“容纳”情绪

发布人:李娜 文章来源:转发

      有效的安慰,在于“容纳”情绪

     看到这,你或许会感叹: 这些方法都不行,那安慰人也太难了吧? 不,其实安慰人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技术,只需要我们明白一点: 安慰的主旨,在于支持对方的情绪流露。 阿秋曾说起自己感觉最好的一次被安慰经历。 大学时,因为被分手,她哭得不能自已,连身体都在发抖,还不停地反问着“他凭什么这么对我”。 而她的闺蜜一直坐在旁边,全程很少讲话,没有大道理,也没有分析建议。 她只是轻轻地抚摸着阿秋的后背,倾听阿秋诉说着痛苦,回应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是的,这确实挺让人难受的。” 慢慢地,阿秋发现自己不再发抖了,心情也渐渐平复下来。 为什么看起来这么简单的操作,会起到不错的疗愈效果呢? 我们不妨细想一下。 如果人的内心就像一个杯子,那么当痛苦时,就意味着杯子已经被各种情绪填满,快要溢出来了。 而有效的安慰,则是帮忙把这些“溢出来”的情绪接住。 这正是阿秋闺蜜在做的事情——允许阿秋的情绪表达出来,并表示充分理解。 这也相当于在说: 我愿意接纳你的难过,并陪在你身边。” 此刻,阿秋杯子里积压的情绪,开始能够缓缓流动,并倾倒出来,人的状态也随之慢慢恢复。 这也让我想起,国外做过的一个采访,问做过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们: 在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对你帮助最大的时刻是什么? 我们通常会以为,当人处于痛苦中时,渴望听到充满智慧的话语,或是一针见血的分析。 但调查出来的结果,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很多来访者表示,咨询师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时刻,常常是并没有说什么话,而是真诚地看着自己,认真聆听自己讲的事情,或是倾听过后简单的回应: 嗯,这确实很不容易。” 这些时刻的共同点是,咨询师就像一个容器,把来访者痛苦的情绪“接住”了。 待情绪逐渐得到清理后,人的内心就能慢慢腾出更多的空间,去面对事情。 所以,我们常常发现,当人处于情绪激烈时,再有道理的建议,都是听不进去的。 相反,等情绪倾吐出来后,之前的问题就慢慢变得不再是问题了。 同时,安慰与被安慰的双方,一人表达情绪,另一人看见情绪,这也是建立真诚连接的过程。 这样的关系本身就具有疗愈性,也能给人力量去面对困难。 那,落实到实际操作,我们该如何养成有效的安慰呢?

有效安慰,要如何养成?

     我想分这两个角度,来讲这个话题: 「安慰方」和「被安慰方」。 首先,如果你是安慰的一方:

 1、放下“要让对方赶紧好起来”的念头。 

    当我们急着把对方从痛苦中拉出来时,会本能地采取阻隔情绪的安慰方式。 此时,我们会听不进去对方的感受,形成情感的断层,导致好心办坏事—— 安慰的人很累,被安慰的人也累。 所以,在面对别人的倾诉时,告诉自己: 对方的情绪和困难,终究是他需要面对的,我要做的,只是陪伴着他面对痛苦的情绪。 不必要求自己达到特定的“安慰成果”,反而能更好地聚焦当下的对话,提供有温度的陪伴。 


 2、即使你很想分析或给建议,也请先共情。 

        其实,前面提到4种让阿秋更加崩溃的安慰方式,并非完全没用,而是不能一上来就用。 因为安慰的核心,是先去贴近对方此刻的情绪感受。 而分析和建议,则是在情绪共情后,可以锦上添花的事情,即使不做,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当人处在强烈情绪中,思考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再有道理的话语,也会变得难以消化。 第二种情况,如果你是被安慰的一方时: 


 1、当对方的“粗暴安慰”伤害到你时,一定要说出来! 

       像阿秋被丈夫和妈妈安慰后,变得更烦了。 我建议她一定要及时告诉对方,这样的安慰会增添自己的痛苦,并劝对方停止。 很多时候,身边的人也不是有意伤害我们,而是他们真的以为这样安慰人是有用的。 而如果不及时沟通,他们以后还会重复同样的方式。 同时,也可以告诉对方,自己希望如何被安慰。 我们容易认为,对方的安慰方式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很少去沟通。 但有时候,沟通是能给情况带来好转的。 曾经我一位朋友,每次见我难过时,都会过来说很多鼓励我的话。 但这会给我带来压力,我更希望他安静地陪在我旁边。 于是我跟他说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下一次,更希望他不用说话,拍拍我的肩膀即可。 他立马调整了,同时“拍肩膀”也成了我们之间的一种默契。


 2、当对方做不到我们期待的安慰方式时,有选择地说出自己的苦恼。 

      当你用了以上2种方式,来试图调整对方的安慰方式,但都失败了。 这时,我也建议你有选择地和对方分享自己的苦恼,或者找其他能够真正理解你的人倾诉。 当然,并非所有苦恼都必定会有人能理解。 留一部分自己消化,或是寻求心理咨询帮助,也是可以的。  

      安慰,和别的沟通情景一样——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 重要的是,有一颗愿意看见、关注别人的心。 在安慰别人时,哪怕只是真诚地说一句: 我很想帮你,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看到你这样,我也很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