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 本来挺不开心的,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安慰; 可被对方安慰过后,自己反而变得更不开心了。 越“安慰”,越崩溃 这天,阿秋因为工作表现不好,被领导骂了。 下班后,她越想越郁闷:我都这么用心了,为什么领导就看不到呢?同事小张也做得很不好啊,凭什么只说我?难道就因为我脾气太好,故意拿我来开涮?
回到家,阿秋和丈夫说起这事,希望能得到点安慰。 没想到,丈夫一上来就说: “你把注意力都放在这些事上,肯定会不开心啊!别想那么多了,咱们一起看世界杯,忘记这些破事就好啦!” 阿秋气不打一处来,觉得丈夫在敷衍: “我都受委屈了,你不会安慰一下吗?” 丈夫见状,连忙凑过来,开始了一通分析: “这事你就没必要难过了,我早跟你说过,对工作别太较真,偶尔受点委屈很正常。上次我陪客户吃饭,因为说错话被骂了一顿,还得当众道歉……我有说苦喊累吗?” 听到这,阿秋一下把对方推开,留下一句“算了,不用你安慰了”,转身回到卧室。 但此刻,她心情更烦躁了。 于是打电话给妈妈,说了工作上的事,又顺带吐槽了丈夫不懂安慰人,几句话能把人拱火到高血压。 等阿秋说得差不多,妈妈也开始语重心长地“安慰”起来: “秋呀,你要学会放下。有句话说得好,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何必呢?人一辈子,就是要去历练自己不生气的本领呀……” 几句话功夫,妈妈就进入了禅师模式。 阿秋只好连忙打断: “行行行,妈时间不早了,早点休息吧。” 挂完电话,阿秋整个人瘫在床上,感觉胸口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心情更郁闷了。 其实,无论丈夫还是妈妈讲的话,每句单独拎出来,她都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可为什么还是如此难受呢? 因为,这些话看似在安慰,但实质上,都没有起到安慰的效果。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遇到过和阿秋相似的经历。 尽管丈夫和妈妈是出于好意,但他们所采用的,恰好是人们常用的4种错误安慰方式: 明明是出于好心安慰对方,但往往起到了反效果,让被安慰的一方变得更加痛苦。
4种无效安慰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来看一下,这4种无效安慰,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1、转移注意力。
阿秋原本最关心的,是当天的工作遭遇。 但丈夫却让她把注意力放在开心的事情上,邀请她一起看世界杯。 这种突如其来的转移话题,只会让阿秋感觉到,对方根本不关心自己遭遇了什么,只是在敷衍自己。 所以阿秋感到更生气了。
2、比惨。
当阿秋正处于痛苦中时,丈夫却分享自己工作中挫败的经历,试图想告诉阿秋: 看,我比你更惨,也没说什么,所以你不应该难过。 这一对比,就显得阿秋的情绪变成了矫情。 这就相当于在阿秋的痛苦上,又增添了一层羞耻感,难受也加倍了。
3、分析建议。
面对阿秋的倾诉,丈夫和妈妈会直接给建议,比如劝她:别太较真、要学会放下等。 然而,在阿秋感受里,这都是冷冰冰的评判,仿佛都在强调: 你错得有多厉害,你的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
4、正能量鸡汤。
妈妈给阿秋讲大道理,把话题升华到人生的觉悟。 这些充满智慧的话语,背后其实是情感的脱节。 这给阿秋的感受是,妈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真正去聆听自己的心情。 也因此,丈夫和妈妈的好心安慰,让阿秋越来越难受,恨不得赶紧结束话题。 而在这背后,还有一个深层原因——这4种安慰方式,本质上都是在阻隔情绪。
当一个人需要安慰,意味着正处于痛苦的情绪中,需要通过表达去释放出来。 而阻隔情绪,则是在说服对方这些情绪是不对的、糟糕的。 这只是让对方把情绪强行压下去,不仅无法让人变好,甚至还增添了一层不被理解的痛苦。 所以,阿秋才会感到“胸口像被堵住”一般。 很多时候,人渴望安慰,本质上是渴望获得联结,所以才会把伤痛分享出来,希望被看见和安抚。 而不恰当的安慰,对对方的情绪视而不见,实质上是在切断人与人之间真诚的联结。 而如果长期使用错误的安慰方式,对双方都会带来伤害。 对于被安慰者而言,会变得封闭——
寻求安慰一定会失望,甚至更加痛苦;为了避免进一步受伤,隐藏掉真实感受。
这种状态下,情绪变得更加难以流动,人的活力、受挫能力都会降低。 而对于安慰者而言,会慢慢失去真正的联结——
因为无法提供共情和理解,身边人对ta的信任逐渐下降,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远离ta。
长此以往,关系会出现隔阂,沟通也有很大的问题。 因此,改掉不恰当的安慰方式,非常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