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种家庭模式,最容易养出“依赖无能”

发布人:李娜 文章来源:转发

  电视剧《风吹半夏》迎来了大结局,我们似乎也跟着这群人,一起重回一个创业时代,亲眼见证了一代人的浮沉。
赵丽颖饰演的主角许半夏,更是成为很多女性的标杆。她坚强,独立,勇敢,又重情义。


  为了事业孤身走暗巷,没有她吃不了的苦,也没有她啃不下的硬骨头。
她似乎根本不需要亲密关系,不需要依赖别人。能自己搞定的事情绝不张口求别人,即使是依赖也是明码标价的合作与利益。

从创业的角度,许半夏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稳准狠,但是今天,我们可以试着深入内心,从亲密关系的角度分析许半夏的“假性独立”。


  “我一个人,什么都可以做”

许半夏的名字来源非常有意思,她的父母本身很相爱,但是由于母亲生她的时候难产而死。

  作为老中医的父亲,就用一位药材的名字给她命名——生半夏,毒。
生吃半夏是有毒的,父亲用“生下你有毒”这样的诅咒,谱写了许半夏一生的“独立”。

  她从小就很独立,后来自己从收废品起步创业,一步步成为企业家。
与父亲的关系基本上就是“谈钱不伤感情”,父亲也“亲切”称呼她为“款姐儿”。
这样的成长环境,导致半夏的过于独立。
我们说一个人的独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内心有力量,有自己的主见,也敢于依赖别人。另一种是对关系绝望,对靠近自己的人敬而远之。
半夏很明显是后者,她活得太要强,太独立,独立到令人心疼。
她的身边曾经出现过一位暖男医生,愿意给她最温暖的陪伴,为她做好一日三餐,还帮忙照顾她的父亲和后妈。

  在她创业初期,有着极大的资金缺口的时候,拿出自己的存款帮她渡过难关。
但是半夏从来没有接受过他的钱,也没有接受过他的情。她甚至在对方深情表白的时候,猛地站起身深深鞠一躬,感谢他一直以来的照顾。
对于习惯独立的人来说,依赖别人往往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因为与人亲近,与人心灵相惜的感受,让她们觉得陌生,也让她们觉得有羞耻感。
我们过于追求精神独立,经济独立,好像强大到不需要别人就是独立的标志,实际上,不敢依赖别人反而是内心弱小,依赖无能的表现。


努力变独立,不过是害怕失望
过于独立,过于要强,可能是一种反向形成。
什么是反向形成?
就是我们越是想要一个东西,越是表现得厌恶、不需要。
就像依赖无能的人,就是因为太渴望依赖,却又害怕依赖别人带来的感受和陌生,于是就表现得完全不需要。

  因为依赖别人就意味着暴露自己的脆弱,就意味着要面对自己“无能”的痛苦,就意味着要面对自己“有需求”的羞耻感。
左手是对温暖关系的期待,右手是可能被抛弃的失望,权衡之下,他们宁愿放弃期待,也不要去面对失望的可能。

  许半夏一个人活出了一支队伍,的确是女性的爽剧。
可这份“爽”里,多少有些令人心疼的感觉。
半夏后来与和她一样有野心的赵垒恋爱,也都是保持着“闲人莫近”的距离。
她的钢铁厂需要一个合作的公司,赵垒供职的那个公司明明更符合条件,他也会更尽心尽力地帮她。
  

  可是,半夏却坚定表示,自己不会跟赵垒的公司合作。
嘴上说是工作和生活分开,实际上潜意识深处,是害怕与对方牵连太深。
后来,两个人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可是在领证之前,半夏因为曾经的各种不规范经营,正在面临着被起诉甚至破产的风险。
她主动提出做婚前财产公证,避免有风险的时候牵连到赵垒。
说好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最终她却只能做到有福同享,无法面对爱人与她“有难同当”的愧疚感。



什么是真正的依赖呢?
  心理学家罗伯特·F·伯恩斯坦指出——适度依赖是这样一种能力:让你融合亲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仍保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并且在需要时乐于请求别人的帮助,而不觉得自责。
像许半夏一样的很多人,她们无法适度依赖别人,却又渴望被爱的感觉,只能享受两个人暧昧的感觉,却又在两个人真的要深入融合的时候,本能地推开对方,保持安全距离。依赖无能,是从小习得的本领


  一个不敢依赖别人的人,依恋模式往往是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是从小与养育者的互动中,熟练掌握的一种与人相处模式。

  半夏的父亲叫她“款姐儿”,可是也会偶尔真的关心她。她当然渴望这种家庭的温馨,但是却早已不敢奢望。
有一次她送父亲回家,放下父亲之后,本来车已经开走,可她还是退了回去。
她看着父亲急匆匆跑回家,欢呼雀跃地跑着去抱自己第二任妻子生的小女儿。虽然只是离开了两三天,可是父亲嘴里却一直在念叨“想死爸爸了”。
看着同父异母的妹妹被父亲一把抱起,这种其乐融融的场景,半夏眼眶湿润了。
但是下一秒,她还是恢复理智,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她知道,这样的场景不属于自己,完全没有必要有这样的奢求,更没有必要逼问父亲“凭什么这样对我”。
也正是因为从小与父亲之间的交流模式,以及亲眼目睹父亲对后妈和小女儿的爱,半夏学会了失望,学会了不再对他人抱有爱的期待。
对爱的渴望和疏离,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馈赠”。
这三种家庭模式,最容易养出过于独立,回避型依恋的孩子。

第一种——缺失的父亲,孱弱的母亲。

父母本身是缺位的,或者内心是孱弱阴郁的。他们自己都要长吁短叹,与自己的抑郁斗争。

孩子看到父母的“弱”,自然不敢把自己的攻击性释放。
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的情感是不被理解,没有必要表达的,也就习惯了隐藏自己的情绪。

第二种——很少支持,情感忽视的父母。

这一类父母或许本身是强大的,但是他们却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果孩子有任何需求,他们就会表现出不耐心,或者责备孩子不够懂事。
孩子习惯了受挫的感觉,他知道自己说出需求反而会显得不懂事,所以干脆什么都不说,表现出谁也不需要。

第三种——给孩子制造亏欠感的父母。

  父母一直跟孩子强调“我们为了你牺牲了很多”、“你的一切都是我赐予你的”、“你一辈子都还不清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样的孩子会觉得自己亏欠父母,觉得自己提出任何需求都是耻辱的表现。于是,他们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好。
他们害怕别人对他们好的背后,需要自己偿还更多的东西,所以干脆选择不接受。
真正的独立,是“依赖自由”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疑问:像许半夏这么成功,这么强大,为什么还要分析她的弱小之处。

  因为我们衡量一个人幸福与否的标志,并不是看她有多么大的成就,而是她内心是否感受到幸福与价值感。
许半夏敢于折腾,一直为事业开疆拓土的确是很好的品质,但是这背后的代价是,她根本不敢停下来,她必须活得无比坚强,无比独立。
而真正的独立,其实是一种“依赖自由”。
就是我们能够一个人过得很好很享受,也敢于依赖一个人,沉浸在一段关系里。
我们能够在没钱的时候,依然努力追求自己的价值,也能够在有钱之后,停下来享受生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如果你也是一个不敢依赖别人,害怕麻烦别人,不敢让自己松弛的人,可以试着用这三个小方法调整自己。
第一,直面恐惧,察觉内心。
当有人对你好,有人想要靠近你的时候,你到底在害怕什么?
把自己害怕的点,一一列出来,然后问问自己,这些后果真的很可怕吗?我真的要为了这些不一定发生的结果,放弃真正对我好的人吗?

  第二,回到过去,拥抱自己。
当你想要推开别人,拒绝一段关系的时候,到底触及了你童年的哪些感受呢?
你可以回到那个时刻,告诉自己的内在小孩:我已经长大了,没有人可以再欺负你。你可以勇敢表达,没有人会责备你不懂事。

  第三,尝试依赖,尝试索取。
从一些小事上,试着依赖别人,感受自己松弛的感觉。
依赖别人,麻烦别人,其实是给别人一个爱你的机会。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错误的关系模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