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一个温和、耐心、自信的孩子?

发布人:李娜 文章来源:转发

如何培养一个温和、耐心、自信的孩子?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我写人生、写感悟、写读书那些事、以及答疑解惑的文章根据地,不定时更新。

30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与读者书: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比我说的更重要的是你的思考



我读完本书已有时日,但一直不知道如何分享,现在我想试一下。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同时也为个人自愈找到一个可追溯的方向,在成长这条路上,每个人都曾受过伤,但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受伤的本质原因。
或许可以通过本书的案例,找到可追溯的原因,或是更好地自愈,或是更好地与过去和解,当然,对于为人父母者而言,是为如何更好地抚养子女提供一些理念和方法。

本书作者李玫瑾老师,多年致力于研究犯罪心理,接触过无数个个案,揭开了他们犯罪的根源,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
一、关于育儿,书中传递了几个重要理念:

1.“大人只有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这句话我深以为然。在很早之前我提过,我喜欢看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儿时候睡觉前,总能看到父亲拿起枕边的书读上那么一会儿,正是受到这样的影响,后来看到书就喜欢读一读,慢慢的就有了这个习惯和爱好。

2.“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的许多问题源于早年养育。”所以说,“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书中还写道:“怀孩子十个月,不如“耳鬓厮磨”地养他十个月。
对此,书中提到一个特别重要的理念——“孩子的问题是大人造就的。”这个理念,作者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讲过。人与人之间,重在相互影响,父母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没做到时,先想想自己有没有在这方面做好了榜样。

3.“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什么是观念呢?书中写道:观念不同于知识:知识是理性的,并有逻辑在其中,而观念不是,观念只是记忆的一幅画面,它常常表现为一闪而过的想法,也称念头。我对观念的解释很简单,观念就是“观到的同时形成的念”,“看到的同时形成的想法”。

4.“爱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他,稍懂事起就要教他行为有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在养育的过程中,学会对孩子说“不”很重要,这种说“不”的教育方式,不仅仅是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态度: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对你的爱是有原则的,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够坚决,他就够明白。从此之后,他将学会克制情绪,撒野般胡闹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不仅对于孩子的教育如此,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明确自己的界限,一直都很重要。为什么有的人老被欺负?老被各种安排?那不就是因为不管怎么被搞,这些都没有界限,都能接受不是?比如,有的人界限很清楚,除了借钱,其他的好说,这样的人就不会有被借钱不还的苦恼。

3.“人们一直认为“育”只是用嘴给他讲道理,却忽略了还可以通过动作和各种接触来进行,即“养”的过程本身就是育。”
如何理解“养”的过程本身就是育呢?书中写道:“人类的爱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说话来表达的。比如家里养宠物,你一进门,那狗那猫摇头摆尾迎上来了,又蹦又跳、又贴又,你怎么回应呢?你一会下来,摸它的脑袋,或抱起它,跟它说话:“你是不是想我啦?”
养孩子也是这样,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爱语绵绵。拿日常的换尿布来说,妈妈见孩子睡醒了,闻着味道不对,马上会弄盆热水,拿上卫生纸和新尿布,再拿一块毛巾,弄不好还有盒痱子粉放在旁边。当妈妈把孩子的襁褓打开,把小腿一提溜话就来了:“啊,我说咋这么臭?哎哟,拉了这么多,臭死了……” 妈妈先用纸擦,再用水洗,然后拿毛巾擦干,再扑点子粉,垫上干净的尿不湿,一边干一边唠叨,最后一定会拍拍小屁屁,温柔地问:“宝宝,现在舒服了吗?”
你说孩子那么小,他能听懂妈妈说的每句话吗?我们猜,这就像初学外语的人听外语,能听到声音,却不知所云。所以,妈妈这时的所有话语对孩子来说都像“废话”,可是,这种连篇的“废话”传递的正是绵绵不断的爱意。这种爱的唠叨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营养素。孩子除了吃喝拉撒睡,特别需要这种心理刺激。
虽然妈妈并不知道唠叨对孩子有什么意义,只是脱口而出地表达自己浓浓的爱意,但这就是一种有情感的抚养。”

4.“与不同的人友好相处,这种社会行为确实需要学习,但前提是父母要有意地培养他的这种行为,让他建立一套与人相处的正确方式。”
与人相处方面,书中延伸道:“你必须让你儿子(孩子)明白这样一个事实,在今后的生活中,与人交往和相处不是以你喜欢与否为标准,你的同事是无法事先选择的。只有找对象,才有可能根据你的喜欢和好感而选择。生活中,与你相处的大多数人都是工作需要,无论工作沟通,还是生意谈判,与人相处是一个孩子长大过程中必须学习的社会行为方式。”
同时,要“
教会孩子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方式,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绪时,要学会好好说话,不要闹。

5.书中强调了一个观点:“对于不懂礼貌的人可以宽容,但对于没有教养的人一定要远离。”教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如何让孩子有教养?书中写道:“第一,有他人在场的时候,不能只顾自己,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
第二,在别人家里不应该无视双方的关系,人家是主人,有主动权,这是要明白社会中的彼此关系和位置;
第三,孩子可以不懂事,但他身边的大人看到孩子不懂事的行为时,要及时制止,制止的行为就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做法。
这些规矩的积累体现在孩子身上就是教养。”


二、如何才能管教好孩子呢?书中写了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管教孩子,需要家中大人们形成共识:管教角色不要越位,父母优先,家中任何一个人在管教孩子时,别人尽量回避。”
——比起一个在教,一个在护,更好的大概是让管教与爱护有一定的界限。

第二、作者说:“我强调,三岁之前有恩于他,从三岁开始立威于他,威就是威严。”

第三、“父爱在幼儿的成长中不可或缺。凡是人性丰满、情感良好的人,一定有一对恩爱有加、相敬如宾的父母。”
作者认为,要学会让孩子吃苦。而我认为,个人也要对自己有一些要求,有一个值得努力奋斗的目标,多去体验生活。书中写道:“该吃苦的时候父母不舍得让你吃,你自己也不想忍受吃苦的过程,只想过得轻松。在家庭和自己的放纵下,你就成了现在这种既没学历也没知识更没有“心理资本”的人。”
“钱能生钱即资本,心理抚养就在于积累心理资本,你用辛苦付出拥有了他对你的依恋,你才拥有对他的心理影响和约束力。”
“人之初以情感抚养为主,情感抚养是心理抚养的第一序列。由亲人亲自抚养、对幼儿呼喊的及时回应、耐心、友好、平和,让幼儿感受到外部的友好,他才会形成“回应的友好”模式。”
对于严父慈母,作者有不同的见解,书中写道:“似乎还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家庭内父母的角色应该是“慈母严父”,但我更主张“严母慈父”。孩子出生后,母亲因为哺乳的需要,与孩子接触更多些,有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替孩子做很多事情,导致宠溺孩子。
同时因为母亲总在孩子身边,母亲的话说多了,孩子也就不在乎了。所以,聪明的母亲应该学会放手,能让孩子自己完成的,让孩子尽早学会自理。另一方面,母亲要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显示坚定的一面,即对一些重要的事情提出要求后,必须坚持到孩子接受,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但态度要温和。母亲的严格应该是“和善而坚定”。
我们知道,情感让人生变得丰富,让爱你的人增多。但是,情感是很累心的。情感越丰富,心理感受上就会越累。如果你不想对不起父母,不想对不起爱人,不想对不起孩子,还不想对不起朋友,就要付出很多,会非常辛苦。
所以,当一个人经历各种情感后就会知道,丰富的人生也会万般辛苦,生活实属不易,这时再看别人,哪怕是不认识的陌生人也会更有同理心。”
关于哄娃技巧,作者讲了一个故事:“有同事中午吃了大蒜,你在他对面坐一下午,会被熏得头疼。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你赶快找一瓣大蒜来,哪怕就嚼一口也行,然后喝点水吞下去。过一会儿再跟他说话,你会发现他没味了。和同事一起吃饭时,你一看谁在掰蒜,赶紧也拿一瓣过来吃。当你嘴里也有蒜味的时候,你就不觉得难闻了。
这个办法是母亲教我的。所以,我们家有个习惯,只要谁打算吃蒜,都要喊一声:“我要吃蒜。”其他人会说:“那好,我们也吃点。”全家人都吃了,就闻不出谁有味了。不是蒜味不存在了,而是大家的气味都一样了。”
同理,“我想了一个办法,孩子要找妈妈,他闻着我的气味觉得不对,我就把他妈妈的枕巾拿过来垫在胳膊上,然后用他妈妈的睡衣包着他,因为枕巾上有他妈妈的味道,他一闻到那个气味就安静了。所以,我建议大家哄孩子时,先把孩子妈妈气味最足的东西找来,比如枕巾、睡衣等。”作者如此说。

生活中,有人换了地方会出现“认床”睡不着的情况,不如像作者这样试试——“每次出门都携带一块自己的头巾,睡觉时就把它铺在枕头上。别人以为我这是为了干净,其实干净只是一个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头巾上有自己日常留下的气味。我的身体在陌生的床上能闻到自己的气味,就会放松,便于尽快入睡。”


三、为什么说孩子的情感满足和心理抚养很重要?
我先说我的看法,是一句我听过的话:“
一个没有被体谅过的人,不会体谅别人。
在书中有这样的一个案例:“2003年黄某杀害青少年的系列案件中,最后侥幸生还的男孩在遭遇黄某侵害时,没有简单地斥责与怒骂他,而是用“家里只有我一个独子,我上有奶奶,有残疾的大伯,有父母,我要为他们养老”这样的话乞求,让人看到他的善良与责任感。
当黄某要对他下手的时候,他又说:“你也有妈妈,如果你妈妈回家见不到你,她会多难过呀?”这孩子在最危险的关头,说的是“母亲见不到儿子肯定很难过”,他心里想到的是母亲的眼泪。最后,当黄某突然大哭并说“我死了他们也不会知道”的时候,这男孩竟然说道:“您别难过,如果您愿意把我当作你的干儿子,您老了我把您接过来一起养老。”
因为这孩子前面表述的“家里有多位长辈在晚年需要他来帮助养老,现在多一个也不多”的逻辑一下子打动了犯罪人黄某,他中止了杀戮的行为。
当然,这种打动也还要看犯罪人具有什么经历,如果他内心仍有一份情感,有过同样的经历,如从小没有母亲,经常挨饿,没有人疼爱,有一个善良的奶奶等,他的人性就容易被唤醒。
相反,如果不幸遇上一个“反社会人格”的犯罪人,他毫无情感,只有欲望与怪异的兴趣,那这种“打动”可能不会奏效。但不管如何,善良仍是被普遍认可的品质,即使监狱里的犯人也会衡量自己品质的高低好坏,那些侵害儿童、作案手段极其残忍的人,往往会被挤兑至最孤独的境地。
在谈论亲社会行为的话题时,我还要强调一点:
善良一定要有智慧。即使帮助别人,也要保持一份警觉,不要被人欺骗。”
如何判断一个人感情是否丰富,书中写道可以通过提两个问题来得到答案:“你家里老人都好吧?你爸妈关系挺好吧?”
——“凡是为钱产生的婚姻关系,风险系数都非常高。”
——“凡是以同类行为方式实施犯罪的人,都有相似的心理发展路径。”
我们的人生中,难免会遇到不同的选择,会经常被一时的利弊所困惑,对于这样的问题,作者也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想问题时不仅仅停留在眼前的事情上,而是以整个人生来权衡,那么,这种思维方式就非常好。
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面临如何权衡利弊的问题,这就需要有点时间思维,能够超越眼前的局限。可是,现在社会变化太快,人们有时会迷茫,不知道将来会怎样,只有抓住现实。有的女孩找对象时就说:“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有的学生报考专业时考虑的是有没有“钱景”,当他进入这个领域后赚到了钱,却发现自己并不快乐,因为他干的工作不是他的兴趣所在。
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往往只是生活的表象。当你看到别人住别墅,你也要住别墅;别人干那个挣钱,你也要干;别人找了一个高富帅或白富美,你也要找一个……
当你追逐这些表象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永远追不完。有时追上了一两个,你也不开心,因为那是别人的生活,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用《
天幕红尘》里的话来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点“见路不走”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人选亦选。
以上。
我还没有经历过养儿育女的过程,所以对于《心理抚养》这样的书,我更多的是透过书中的案例和作者的观念,提升自己对复杂情感的理解和接纳能力。
所以分享起来有些吃力,你且看且思考,且养且调整。李玫瑾老师的《幽微的人性》一书我也已读完,有机会还会进行分享,最近在读瑞·达利欧《原则》一书。
如果你也有好的书单,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