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人格塑造,与游戏相关吗?

发布人:李娜 文章来源:转发

孩子的人格塑造,与游戏相关吗?

桃子已经1岁4个月了。

见她的那天,她穿了一件粉色、带着很多草莓图案的短袖,下面穿一条灰色的家居服,穿着纸尿裤,剃着光头,不胖不瘦,健康有活力的样子。

接着入眼帘的,是一间被充满的、拥挤的客厅,有柜子、沙发、古筝、钢琴,和堆成小山的玩具。

不同于往期婴儿观察中刚出生不久的宝宝,从发展的角度看,一岁多的桃子现在正处在确认自体身份和自己主体感的阶段。在观察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去思考她行为层面上的象征意义,比如她如何行为、如何游戏,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

1.扔垃圾:关于面对期待

爸爸和桃子坐在电视柜前的地垫上,桃子从电视前站起来,跑到放玩具的地方。跑过去的过程中,她看到地上有一块很小的纸屑,便捡了起来,用大拇指和食指捏起来,举给爸爸看,嘴里发出“嗯嗯嗯”的声音,好像在说“爸爸你看这地上有一个垃圾,我要怎么处理呢”。 然后爸爸笑着说:“扔垃圾桶去吧。” 桃子拿着纸屑,光着脚丫跑进餐厅,把纸屑扔到了垃圾桶里,全家人都很自豪的感觉。爸爸对着桃子说“很棒”。桃子很自豪,骄傲抬着头看向爸爸,高兴地笑了。 我们经常看到,1岁多的孩子经常想要去做点什么,去实现点什么。而他们去做某件事时,到底是什么在驱动?或者说,他们到底是在做自己的事情,还是在做一些其他人希望他们做的事情呢? 这里,桃子其实就向我们鲜活地展现了一个场景:她能够理解爸爸的话,能够去做她被要求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家庭都参与其中。 这是家庭生活中比较日常,但又很宝贵的一个瞬间,就是关于“被认可”,对于一个婴儿的重要性。“被认可”帮助婴儿拥有了一种自体感,我们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健康的自恋。在这个瞬间,整个家庭都为她感到骄傲,婴儿本身也觉得自己很骄傲。 一方面,她很满意自己拥有理解的能力,能够去做别人让她做的事情。而同时,她也很满意家人对她的满意。 但接下来还发生了一件事: 姥姥抱着桃子,走到距离观察员一米远的地方,又让桃子叫姨,孩子没有叫。姥姥笑着说“叫姨啊,姨姨很喜欢你。”桃子还是没有叫,身体向后卧到姥姥的怀里,低下头两只小手抱在一起,表情有点不太好意思。 这里是一个不同的宝宝面对期待的呈现。在这里,桃子其实是在说不的,她不愿意去做,不愿意叫人。她坚持了自己和他人的分离,她坚持了她自己的自体感。 她面对观察员似乎是存在防御的,这里的问题在于孩子是如何体验观察员的。尤其是观察员是否代表了一些让她不舒服的事物,甚至是一种侵入性的事物,而这种侵入性,可能和她所感知到的“被期待”有关。 在观察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家庭的文化里面是有期待的。当我们尝试去理解这个孩子在无意识层面的线索,孩子是如何回应家庭对于期待的文化的呢?

当观察员给予孩子关注的体验时,可能在桃子的心智中,是潜在的、侵入性的、和期待有关的体验。所以他将家庭中体验到的“被期待”,投射到了观察员身上。 当我们作为成年人,选择不顺从,或者不跟随他人的期待的时候,我们常常都觉得不舒服。对于一个16个月大的孩子来说,这种感觉只会是更加的强烈。

2. “拿出又放回”游戏:关于容器

桃子从盒子里面拿出一根皮筋,套在自己的左手上,又把盒子里所有的皮筋都倒出来,一根一根往小盒子里装。

似乎桃子对容器里的内容是感兴趣的,并且对一个容器清空,再把一些东西重新放回去感兴趣。这个兴趣点可能在于“空”和“满”的变化。

更深入的,我们也可以探讨一些象征层面的意义。其实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个玩耍本身是一个幻想,这个具有内在空间的盒子,在幻想层面,可能和母亲体内的内容有关。切水果游戏:关于分离桃子的姐姐拿出一个塑料制的水果,水果分成两半,中间是用背胶魔术贴粘在一起的,桃子的注意力被吸引。姐姐给桃子拿了一把塑料的刀子,手把手教桃子切水果,告诉桃子刀子放在哪里,切在什么地方,怎么用力。桃子“嗯嗯嗯”地答应着,每切开一个,桃子就“咯咯咯”地笑出声音。 桃子按照姐姐教的方法,自己浑身用力研究着怎么把水果切开。她的肩膀、手臂、屁股、小脚和手都在用力,而且还发出用力的声音。当桃子把水果切开之后,她的身体就全部放松下来了。 姥姥跟观察员和妈妈打招呼,说要出去买菜,桃子没有反应,也没有抬头看,还在切东西玩。过了几分钟,姥姥又回来了,说外面有点冷,要加件衣服,桃子左手拿着塑料水果,右手拿着塑料刀,抬头看了一眼姥姥。 不同于将发带从盒子里倒出来又放回去,桃子将水果切开了,而且并没有再放回到一起。在某种层面上,呈现的是和分离有关的议题。而且桃子对于分离的态度,在两场游戏中是逐渐变化的。 同样的,这种对待分离的变化,在姥姥出门买菜又返回来加衣服的过程中也有所体现。当姥姥第一次离开时,桃子仍然沉浸在切水果的游戏中,对姥姥的离开没有反应,但当姥姥回来拿衣服的时候,桃子抬头看了姥姥。

3. 弹钢琴:关于创造

爸爸走到桃子的后面,坐在一个小板凳上,用手指弹了一下旁边的钢琴,桃子听到声音,转过身,站起来走到爸爸身边,坐在爸爸的怀里,也弹了几下钢琴。她很高兴,然后斜眼看观察员,转回头又弹了几下。

这时爸爸坐在桃子身后,跟观察员聊了几句。

这里需要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创造性。创造性对于一个小孩的成长和发展十分重要。当爸爸弹了几下钢琴键,创造出了属于他的一些声音。然后,桃子也学着,去创造出了属于她自己的声音。

她需要先把手指去按到键上,然后才能创造出来这些声音。类似的,桃子在后面的画画行为中,也体现了这样的创造性,她需要先学会使用手指,然后再使用画笔,最后创造出图案。这样的创造性与婴儿的自体感息息相关。

在弹琴这个瞬间,桃子其实和爸爸成了搭档。但很有意思的是,在这时,桃子用余光看了一下观察员。

这一眼,她可能想确认这个观察员是否还在关注她。或者可能是她在留意,在她和爸爸的关系之外,还有一个第三者。这是有关俄狄浦斯期的内容。

紧接着发生的是,爸爸跟观察员聊了几句。面对爸爸与他人的互动,在孩子的心智中产生了什么样的体验,以及她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也同样值得关注。

4.盖笔帽游戏:关于俄狄浦斯情节

桃子蹲在沙发旁边的小柜子前,拉开抽屉,拿出一个文具盒并打开,把里面的水彩笔都拿出来了,把每一支笔的笔帽都拔下来。

妈妈递给她一张纸,桃子左手抓着笔在纸上画圈圈,画了几个圈圈之后,她用右手拿着笔帽,左手拿着笔,想把它盖起来,两只小手用力。桃子以为盖好了,一直在旋转笔帽。


大概一两分钟后,她可能发现笔帽好像没有盖严实,就用两只手,把笔放到自己的左腿上,笔帽的部分向下,使劲往下杵了一下,杵到笔帽里了。

桃子又试着去转动笔帽,发现笔帽不像刚才一样能动了,好像是觉得盖进去了,接着她的肩膀放松下来。爸爸一直陪着,过程中也会告诉桃子怎么把这个笔帽盖好,但是没有实际动手去教她。

首先,对把笔帽分开,然后再盖回去,在象征层面上,和分离有关,是分离和结合。与反复出现的某个异体相关,换种说法是,对异体和非异体的识别。

再者,在象征层面,孩子在尝试把笔尖放到笔帽里边,在无意识的幻想层面,可能与性有关。

另外,桃子所表现出的,对把笔帽盖紧这件事的坚持,让人印象深刻。桃子对通过自身努力去完成和实现某事,具有强烈的决心和动机,这种对事物的掌控感,能够给婴儿提供一种主体感和自我效能感。

这种挑战的结果有成功、有失败,孩子可能会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焦虑,而此时外在环境的变化,比如父母的陪伴和鼓励,对婴儿心智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5.掉进衣服里的小星星

桃子爬到大的沙发上坐下来,自己打开装着星星的瓶子的盖子,把星星都倒在沙发上,又抓起星星,放回瓶子里,但是放进去的没有几个,有一个不小心掉到了宝宝的背心里,桃子抓起自己的背心,掀起来,露出肚皮,星星就从里面滚落出来。

她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拿出来,接着直接把星星又放到自己的衣服里,再掀起衣服,星星又滚了出来。她表情很认真,反复玩了几次。

爸爸看见了,也笑着抓起一把星星放到桃子的衣服里,星星又都滚了出来,玩了两三次,桃子哈哈地笑出声音,爸爸妈妈也在笑。

在课程讨论中,学员和Graham老师就这个游戏本身的象征性意义,发表了他们的想法。

星星瓶子是一个容器,桃子把里面的东西全部清空,又想把它们放回去。而这,也正好导致了接下来,她不经意间发现有一个星星掉到了她的衣服里面。桃子发现后就研发出了新的游戏,就是让它们从自己的衣服里边掉出来。

这里涉及的第一个议题是“消失”。有关消失再回来的体验。

同时,还有一个自由联想,是关于身体内部这个容器。这个瞬间可能和“生产”有关系。

我们还会想到关于食物,以及进食过程。星星掉进衣服,再掉落出来,就像食物从进入身体,然后排到体外的过程。弗洛伊德、克莱因都曾经强调过在幻想层面,在婴儿的心智当中,关于进食、阴茎、排泄物之间的关联。

观察的尾段,有一个很美妙的瞬间是,爸爸留意到了桃子玩星星的过程,他也去把星星丢到了女儿的衣服里。如果顺着思路,这可能联系到受孕。这样一个日常的玩闹瞬间,在象征层面,似乎又营造出来了一个幻想,就是爸爸和桃子创造婴儿。


9个月的婴儿,如何应对消失的玩具?


9个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年龄段。在这个阶段,婴儿会有许多新的发展。

婴儿即将、或正在张嘴说出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词。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婴儿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这时候,婴儿开始爬行、站立,甚至开始尝试走路,他们的双手能做的事情变多了,并且和外界事物有了更多的互动。

而这些身体上的、物理层面的发展,也伴随着情绪和心理上的动态变化和挑战。

作为成年人,我们对站立行走都已经习以为常,自然也不会记得当我们还处在没有能力站立的婴儿期时,自己是怎样的状态。婴儿观察,就像是一个通往婴儿内心世界的窗口。

对婴儿观察的研读和讨论,可以回溯婴儿期的心智发展状态,探索早年时期,婴儿心理和情感上的发展与身体发展之间的关联。


这对我们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1. 面对未预期的入侵,婴儿如何反应?

进之后,妈妈和姥姥抱着孩⼦站在⻔的对⾯,宝宝小石穿着红⾊的⼩⾐服,瞪着⼤⼤的眼睛看着观察员。他的眼睛里没有害怕,因为姥姥抱着他,让他感觉安全,更多的情绪是想知道这个突然造访的陌生人是谁......

在心理从业者的临床观察中,亦或是在父母的养育过程中,婴儿的眼睛里所传达出来的情绪情感,都是我们理解婴儿的重要途径和经验。这也是为什么Graham老师在整个观察中,持续在确认澄清这部分的原因。

当婴儿看到了一个陌生人来到他的家里,并且干扰到他日常生活规律的时候,不同的婴儿可能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反应。借此,我们可以对一个婴儿的人格有初步了解。

姥姥给小石戴了顶小帽⼦,并⼀直和他说“宝宝戴帽⼦吧”、“宝宝戴帽⼦帅不帅啊” 之类的话,小石第⼀次把帽⼦扑棱下来,感觉不是很开心,像是在表达“我不想戴帽子”。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瞬间。外婆相当于引入了一个在婴儿当下的心智中并不需要的事物,但同时,外婆说了“宝宝戴了帽子看起来很帅”这样夸赞的话。

在某些情况下,有的婴儿可能并不介意这件事情,尤其是当外婆还夸他很帅的时候,婴儿可能会很高兴。但对于小石来说,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他觉得外婆在强加给自己一些自己不感兴趣、不想要的东西。被夸这件事情,至少在这个节点上,并没有让他感到高兴。

婴儿面对夸奖的反应是很不一样的,这些差异也能够让我们发现很多信息。即使在这个单一节点上,我们并不能确切地说,这是婴儿的一个习惯性行为,但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一个细节。

通过这些微小的细节,我们可以关注到这个婴儿在面对一些未预期的情况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2.脱离身份的观察员vs被“入侵”的婴儿

小石把帽⼦拿在⼿⾥,并踉跄地向观察员⾛来。观察员第⼀次抓住了帽⼦,并递回给他。他低着头,两只⼩⼿放在胸前,⼀只⼿握拳,⼀只⼿张开⼜握拳,然后再次张开,随后抓住了帽⼦并再次递给观察员,这次观察员没有接。


在这部分,观察员伸手把小石的帽子拿过来,其实是整个的观察过程中,观察员唯一一次脱离了“观察员”的身份,主动和婴儿进行了互动。对此,我们有必要留下更多的关注。


于观察员而言,忍住不和小石互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石拿着帽子走过来的时候,距离观察员已经非常近了,甚至已经扶住了观察员的腿。一方面,观察员感到紧张,因为想要克制自己不能和小石玩耍;另一方面,又感到窃喜,一种被认可的窃喜感。


于宝宝小石而言,有人拿走了他手里的帽子,当下第一反应他是有点愣住的。在他的心智里,可能不知道这个人拿走他的帽子要做什么,这让宝宝的心智中产生了一些不确定的困惑和紧张,这份紧张可能和他后面不断地把手张开又合上有关联。


重要的是,小石在尝试思考、在动用他的心智去理解刚刚发生的这件事情到底意义是什么。这在整个观察中都是不断发生的。


姥姥接了帽⼦,并和宝宝说话:“啊,把帽⼦给姥姥啦?”然后,宝宝对观察员笑了,眼睛眯成⼀条⽉⽛样的⼩缝,仰着脸,咧着嘴,脸上的苹果肌都堆到⼀起,扮⻤脸式地笑着,然后他转头看看客厅的四周,看妈妈和姥姥,然后看向观察员,再次对观察员扮⻤脸式地笑,这样持续了⼤概三次。


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小困惑和小沮丧的时刻,小石能够管理自己在当下的状态。当未预期的事件发生时,他能持续地去思考,并尝试去理解。当观察员拿走他的帽子后,小石很快便消化了这种突然的小事件,并面对观察员进入了逗趣的状态。


在互动中,小石会模仿姥姥和妈妈的表情,可见他是具有模仿他人⾯部表情的能⼒的。“镜映”其实是和婴儿建立链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养育者需要像镜子一样对孩子的价值、成绩和成就做出适当的反应,孩子在养育者的经年累月的‘镜映’作用下,能够逐渐完成从“外部肯定”转变为“自我肯定”,从而孩子以自信和高自尊的方式去展示自己健康的自恋。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婴儿不能、或者没有去模仿别人的表情时,其实会担心这个婴儿的发展。这是一个本能的反应,而不需要专门、故意去感受。它也是关于一个人是否和另一个人处于相关联的、同频(sync,synchronization)状态的非常重要的指标。

3.婴儿如何理解“消失”

小石对环境的感知是敏锐的。


当他在做某件事,看向别处的时候,他又会回头去看他的外婆、妈妈,或者观察员。可见,当他的注意力在某个事情上时,他仍然记得周围这些人是存在的。并且他知道,当自己回头时,他们还会在那里。他也通过回头确认这些人还在原来的位置,来帮助他自我安抚。

当这些人,或者某些事物消失了的时候呢?要理解“消失”,到底发生了什么,对婴儿期的孩子来说,并不容易。

小石的玩具⼩汽⻋掉到了沙发后⾯,他看向玩具⼩汽⻋掉下去的⽅向,并紧盯着掉下去的那个洞,伸出⼿向洞里掏,还尝试着把头伸进去,但因为那个缝太⼩了,他没有成功。

这是一个重要的象征性时刻:当婴儿发现某个东西消失的时候,他是如何响应的?

首先,他的反应是非常感兴趣的。他想知道,诶,这个东西到底去哪了?在这个场景和空间下,客体的消失激发了婴儿强烈的兴趣。并且,这种消失也发生在他的内在空间。他想要接触这个物体,但这个物体在他的内在空间也消失了,他没有办法找到或者抓住它。

随后,小石做了另一件事,就是去缝隙里掏,找不到就试图把头也伸进去。不同于帽子的“消失又出现”,小车“完全的消失”对小石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经验。小石伸手去找和整个人尝试钻进去这两种行为,可能有着不同的意义。


在他的心智中是如何理解这个小车消失的空间呢?有一种可能是他不喜欢这个空间,因为这个空间意味着有一些东西进去之后就没有了。

还有一个猜想涉及到专业领域上的一个议题,关于婴儿对于他的妈妈,也就是母体的内在空间,是否有一些无意识的想法或者幻想。

当玩具小车消失在某个具体的外在空间时,婴儿的内在心智可能开始重新思考妈妈母体的内在和外在空间。包括他后来在沙发上爬行,又从沙发上跌落,被妈妈接住,整个过程就好像妈妈重新把他生出来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