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儿童强迫症

发布人:李娜 文章来源:转发

儿童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以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为

主要表现的一种儿童期情绪障碍,占儿童与少年精神科住院与门诊病人的0.2%~1.

2%。国外Flarment调查少年人口的儿童强迫症患病率为0.8%,终身患病率为1.

9%。1/3~1/2的成年强迫症患者来自于儿童期。

儿童强迫症发病平均年龄在9岁~12岁,10%起病于7岁以前。男孩发病比女孩平均

早2年。早期发病的病例更多见于男孩、有家族史和伴有抽动障碍的患儿。低龄患

儿男女之比为3.2:1,青春期后性别差异缩小。2/3的患儿被诊断后2-14年,仍持续

有这种障碍。

病因

1、遗传因素:儿童OCD具有遗传易感性,Lenane( 1990) 发现OCD患者的2

0%的一级亲属可以诊断为OCD。在多发性抽动症与OCD之间存在遗传相关

性,甚至认为两者是同一基因的不同表现形式。Pauls等发现在5~9岁起病的O

CD儿童中,家庭成员患抽动症的比率更高。


2、脑损害:脑损害被认为是OCD的发病原因之一。引起基底节损伤的各种脑

损害都可以引起OCD脑炎后帕金森疾病和亨庭顿舞蹈病患者发生OCD的比率

增加。近年来发现OCD小舞蹈病之间存在相关,在有小舞蹈病的儿童中OCD

发生率增加。有人以CT检测发现,儿童期起病的OCD患者尾状核缩小,正电子

发射X线体层摄影( PET)检查显示异常的局部葡萄糖代谢方式。虽然OCD的病

因不明,但是许多线索提示与额叶、边缘叶、基底节功能失调有关。


3、神经递质异常: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能有效地治疗OCD,因此推论OCD 存

在5-羟色胺功能紊乱。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也可能参与OCD的发病过程。


4、心理因素: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强迫症状源于性心理发展固着在肛门

期,这一时期正是儿童进行大小便训练的时期,家长要求儿童顺从,而儿童坚

持不受约束的矛盾在儿童内心引起冲突,导致儿童产生敌意情绪,使性心理的

发展固着或部分固着在这一阶段,强迫症状就是此期内心冲突的外在表现。


5、父母性格特征:早在1962年,Kanner就认识到强迫症儿童多数生活在父母

过分十全十美的家庭中,父母具有循规蹈矩、按步就班、追求完美、不善改变

等性格特征。

临床表现

儿童强迫症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类型。

1、强迫观念包括:(1)强迫怀疑。怀疑已经做过的事情没有做好、被传染上

了某种疾病、说了粗话、因为自己说坏话而被人误会等。(2)强迫回忆。反

复回忆经历过的事件、听过的音乐、说过的话、看过的场面等,在回忆时如果

被外界因素打断,就必须从头开始回忆,因怕人打扰自己的回忆而情绪烦燥。

3)强迫性穷思竭虑。思维反复纠缠在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问题上不能摆

脱,如沉溺于为什么把人称人,而不把狗称人的问题中。(4)强迫对立

观念。反复思考两种对立的观念,如


2、强迫行为包括:(1)强迫洗涤。反复洗手、洗衣服、洗脸、洗袜子、刷牙

等。(2)强迫计数。反复数路边的树、楼房上的窗口、路过的车辆和行人。

(3)强迫性仪式动作。做一系列的动作,这些动作往往与“好”、“坏”或

“某些特殊意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系列动作做完之前被打断则要重新来

做,直到认为满意了才停止。(4)强迫检查。反复检查书包是否带好要学的

书、口袋中钱是否还在、门窗是否上销、自行车是否锁上等。强迫症状的出现

往往伴有焦虑、烦躁等情绪反应。严重时会影响到患儿睡眠、社会交往、学习

效率、饮食等多个方面。

诊断

根据DSM-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诊断依据包括以强迫性思维和(或)强迫性行为为主

要临床表现;患者认识到这些症状是过分与不现实的,因无法摆脱而苦恼不安(在年

幼儿童可能不具备这一特点);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会活动或交往等

功能;排除其他神经精神疾病或强迫症状,不能以其他精神障碍所解释。


治疗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强迫症的主要方法之一,大量强迫症治疗的研

究结果显示氯丙咪嗪、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文拉法辛等药效果较好。


2、心理治疗:行为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是能成功地治疗儿童强迫症的最常用的

心理治疗方法。根据病人的情况及治疗者的经验选择各种具体治疗技术,如反

应阻止( response prevention)、焦虑处理训练等,对于一些严重重复的、类

似于抽动症状的仪式动作可以采用习惯反转训练( habit reversal)。家庭治疗

是治疗强迫症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对于那些存在有家庭不和、父母婚姻有问

题、家庭成员存在特殊问题、家庭成员之间角色混乱的患儿,更适合做家庭治

。治疗的目标是将家庭成员纳入治疗系统中,让所有行为问题都公开呈现出

来,充分理解每个家庭成员怎样对强迫性行为产生影响,重新组织家庭关系,

减轻患儿的强迫性行为,逐渐形成各种良性行为。


3、家庭治疗:主要针对父母进行咨询指导,消除父母的焦虑,纠正其不当养育方法,鼓励父母建立典范行为来影响儿童,并配合好医师进行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