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死了就好了。”“我希望我从没出生过。”“活着太没意思了!”“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我
“如果我死了就好了。”“我希望我从没出生过。”“活着太没意思了!”“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不在了,大家都好过。”正在看这段文字的你或你身边的人有没有过这种想法呢?有时候人们会觉得这是随口一说,其实这是一种预警信号,是自杀的前兆,当然也是求救信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
人为什么会自杀呢?有人归因为他们“太脆弱了”或者“太矫情了”。其实,自杀的原因分为两大方面。首先是个人原因:精神疾病、酒精、药物滥用、慢性疼痛或疾病、学习、工作压力和一些应激事件。社会方面的原因包括灾难、疫情、容易获得自杀工具、不恰当的媒体报道(自杀传染性)、暴力、虐待和受歧视、社会隔离等等。有调查表明,在中国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症休学,有46%的抑郁症学生没有寻求任何帮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摆在了大众面前,预防青少年自杀自伤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也是严峻的现实挑战。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自杀已经成为15~24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青少年自杀者中,中学生约占51%。自杀者有如此庞大的群体,当然也会出现在你我他的日常生活中。
那么,如何帮助自己或他人去寻求救助呢?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心理危机干预”了。心理危机,这是一个大家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的概念,其实,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当重大问题或危机事件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状态。 当然这些个体的危机事件并不仅仅是指发生了地震、疾病、战争等突发事件,对于个人来说,危机分为以下3个类别。
1.发展性危机:指成长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如青少年成长的转折时期,由于缺乏知识技能出现适应不良。
2.境遇性危机:指个人面临无法预测的、突发事件时出现的危机。如疾病暴发、失去亲人等。
3.存在性危机:指伴随重要人生问题而出现的内心冲突与焦虑,如人生意义、人生目的、自由、快乐等。而心理危机引发的最严重后果就是陷入崩溃状态,当事人经不住强大的心理压力,对未来失望,于是企图以自杀来解脱。
寻求心理危机干预是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的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恢复心理平衡,重新适应生活。个体可从危机中得到对现状的把握,对经历的危机事件重新认识,以及学到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危机有更好的应付策略与手段。
危机其实也是一种机会。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帮助轻生者开启自我觉察,在思考里恢复理智,稳定内心,找到情感依托和情绪宣泄口,循序渐进,尝试转移关注“死本能”的注意力,建立与外界的连接和加强对现实美好的直观感受,从而使其得到心灵上的进一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