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抑郁症

发布人:lihuijun 文章来源:

1 经前期综合症(PMS)和经前期烦躁不安(PMDD

经前期综合症(PMS)通常包括一些轻度的躯体症状如疲劳、头痛、失眠伴随小幅度的情绪改变。在美国,20%到40%的育龄期妇女受PMS影响。而将近5%的育龄期妇女经历一种严重的PMS形式,经前期烦躁不安(PMDD),它可导致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很多研究发现,这些改变同月经周期的黄体期相关联,呈周期性,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晚期出现,为经前10-14天,在月经来潮后消失,并有至少一个星期的间歇期,这通常在卵泡期中期。PMS和PMDD的病理生理学密切地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相关。目前观点认为PMDD是由卵巢激素的周期性改变同中枢神经递质相互作用而产生,因此,PMDD是正常的卵巢功能引发,而不是先前认为的激素失平衡。有多种治疗适合PMDD,首先应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激素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等都有效,但不是每个治疗对所有的妇女有效,故需因人而异。SSRIs被认为是PMDD的药物治疗的一线用药。2003年Luisi总结:应用SSRIs抗抑郁药物治疗患有PMDD妇女不仅能显著改善症状,特别是心理和行为方面,而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也有研究显示SNRIs对PMDD的疗效,使用50-130mg/d文拉法星治疗的患有PMDD妇女(n=77)其临床症状有显著的改善,疗效是以每日症状报告为基础,同使用安慰剂的PMDD妇女(n=80)相比较,经过四轮双盲治疗周期得出来(p<0 .001)。由于pmdd的临床症状周期性地出现在黄体期,提示可以间断地仅在黄体期使用ssris,并引发了这方面的研究,最新一些研究结果显示舍曲林和其它ssris间断给药治疗的有效性,且较少出现不良反应,减少因服药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服药依从性]。

2 妊娠期抑郁症

孕妇中抑郁症是常见障碍,数据显示有4%到15.6%的孕妇患有抑郁症]。但因没有抑郁障碍的孕妇常出现一些自主神经症状以及孕期出现的其它疾病如贫血、孕期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也可引起抑郁症状使诊断复杂化,孕期出现的抑郁障碍常被忽视。目前,治疗妊娠期抑郁症给临床医生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治疗后给母亲带来的益处和给胎儿带来的风险需和不治疗疾病所带来的危险相衡量,又由于伦理因素,对孕妇的抑郁症治疗的研究开展不多,数据从有限数量的研究中获得,进入研究的患者人数又较少,使已有的研究具局限性。对孕妇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中还没任何证据显示经SSRIs和SNRI文拉法星或TCAs治疗后对胎儿有致畸性。但Laine等给20例患抑郁症的孕妇服用西酞普兰或氟西汀20-40mg/d与20例正常孕妇相对照研究发现,在妊娠晚期的胎儿暴露于SSRIs有较高的风险产生5-HT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需值得注意。精神科药物对胎儿带来的影响较多受到注意,然而已有研究发现抑郁症的不治疗也可对孕妇和胎儿产生影响。如Tony对959例孕妇跟踪随访至产后发现,产前抑郁症状评分高的孕妇较评分低的孕妇在分娩时更易要求行无痛分娩和剖宫产,新生儿更易被送入NCU进行监护。

3 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包括三种状态:产后情绪低落、产后抑郁症(PPD)和产后精神病。最常见的产后抑郁,产后情绪低落估计其患病率为35%到75%,通常发生在产后3-5天且症状轻微,绝大多数一星期后症状消失,不需要特殊治疗。这里将着重讨论产后抑郁症。将近10%到15%的妇女报道患有PPD而仅一小部分0.1%到0.2%妇女经历产后精神病。国内近期资料显示中国妇女产后抑郁症的患病率同西方妇女没有明显差别。PPD较多发生在产后数星期或数月,以抑郁心境、睡眠障碍、焦虑、兴趣丧失、甚至自罪感而自杀为表现,可能持续5年或更长。产后激素水平的迅速回落被认为导致PPD的产生,虽然其他一些因素可能也起到作用包括既往抑郁发作史和家族抑郁障碍史,Dominic等对959例中国香港孕妇跟踪随访研究发现,西方社会产后抑郁症的高危因素同样适用于中国人群,包括婚姻生活的不幸福,产前生活事件,既往抑郁发作史,产前抑郁症状严重度,社会支持的缺乏等。有研究表明抗抑郁药,如SSRIs和文拉法星能有效缓解患PPD妇女的抑郁症状]。与治疗患抑郁症的孕妇一样,对患产后抑郁症的妇女的治疗同样使临床医生面临挑战:治疗后对母亲的益处必须和对婴儿的害处和不治疗带来的危险相衡量。在美国,抗抑郁药的疾病预防管理已经在那些先前经历过PPD的妇女中展开研究,以预防症状的反复。有15位PPD疾病史妇女在分娩前24小时内接受TCA或SSRI氟西汀的预防性治疗,仅1位(7%)发生抑郁症的反复,而那些没有接受预防性治疗的则有63%发生(n=8;p=0.0086)。然而,在另一个更新的研究中发现,妇女接受去甲阿米替林(n=26)的预防性治疗和那些接受安慰剂治疗(n=25)的疾病的复发率没有明显的差别。

4 围绝经期抑郁症

女性中年期抑郁症的患病率没有明显的增加,但在围绝经期轻度抑郁发作和严重程度未达到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抑郁样症状有增加。大多数对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的研究集中在雌激素替代治疗上[38],Cohen等认为一些患抑郁症的围绝经期妇女能从短期使用雌激素治疗中获益,但雌激素治疗在绝经后妇女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探讨。一项8周研究中发现米氮平治疗后,87.5%的研究完成者(n=16)抑郁症状缓解[40]。Tam的研究发现将氟西汀和雌激素联合应用治疗绝经后妇女效果要优于单用抗抑郁药或雌激素,但该项研究结果目前从预试验中得出,例数为5例,且经过选择,不具有广泛性,有待研究的正式结果。

讨论

抑郁症是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而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抑郁症在临床表现和疗效上的性别差别提示无论在抑郁症的评估、诊断和合适的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临床医生都需要考虑性别因素。女性抑郁症常以不典型临床症状为主,故在排除其它疾病或经治疗后疗效欠佳,对女性患者不要忽视患抑郁症的可能。药物治疗时需考虑到女性的药理学特点,生理学特点和病程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女性的药物半衰期可能更长,其血浆水平可能受生殖周期影响,易呈现较大的副反应,故根据女性生殖周期即时调整药量可达到增加疗效和减少副反应的目的,通常在月经前应适当增加抗抑郁药,锂盐,神经阻滞剂或抗抽搐药的剂量,若病人同时服用避孕药,需要注意避孕药与其它治疗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另外根据女性对SSRIs和SNRIs较为敏感,可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

与生殖周期相关的如在经前期、妊娠期、产后以及围绝经期的抑郁症,对国内外妇女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社会功能上。但由于疾病被认识程度不够,本身的临床表现易同生殖周期中某些特殊生理现象和病理表现相混淆,常被忽视,需值得临床医生的重视。对妊娠期和产后抑郁症的治疗,临床医生无论做何种推荐都面临挑战和风险,故这需要临床医生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有效的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另外临床医生除较多考虑精神药物对胎儿带来的影响外,也需注意孕期和产后抑郁症不治疗本身所带来的对母体和胎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