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原生家庭
翻开心理类话题,你就会看到类似“每个孩子的归宿,其实都是原生家庭”这样的话。这些年,「原生家庭」从一个心理学上的专业词汇变成了一个被广泛讨论的大众词汇。媒体、明星、电视剧组成了一股势力“父母皆祸害”。孩子长大后的种种性格缺陷、生活中遭遇的不幸,好像都是原生家庭的责任。那么,在自己的一生中,原生家庭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从电视剧《欢乐颂》到《都挺好》,还有霸屏暑期档的《小欢喜》。每一部都能掀起一场关于原生家庭的大讨论,并让很多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缩影。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遇到了困境,也常常会从原生家庭上寻求答案,剖析根源。缺乏安全感,是因为小时候不被父母重视;现在自卑、不自信,是小时候父母的语言暴力造成的;不信任感情、恐婚、恋爱不顺利,也是小时候父母感情不和、经常争吵引起的。不少人总结:来自家庭的“爱暴力”,才是影响我们这代人敏感、胆怯、自卑、多疑等大多数负面性格的重要因素。大家开始反思自己的亲子关系,尝试着从原生家庭寻找性格的起点。不少人通过这些思考增进了自我认识,并懂得了如何给孩子创造更健康的家庭环境;但有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所有的不如意和挫折都归因于原生家庭。面对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真的束手无策吗?当遇到糟糕的原生家庭,我们该如何走出过去的创伤呢?
东野圭吾说过:“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童年的生活是会对一个人的一生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是决定性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Lori Gottlieb 在临床上发现,一些过度体贴的父母,虽然已经拼尽全力给孩子正确的养育,孩子长大后却仍然在诉说着他们的空虚和迷惑。20世纪中叶,有心理学家提出,正常的成长发生在一种普通的、可预期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们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足够的食物、足够的关爱、足够的和平、足够的关注、足够的监护、足够的约束。然而,极具嘲讽的是,这种普通并不普通。有时也一点儿不可预期。所谓“足够好”的成长环境并不多见,没有一个家庭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家长是完美的。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10年的一份报告估计,约有25%的成年人在儿童期遭受过言语虐待,15%遭受过身体虐待,10%遭受过性虐待,大约30%的人目睹了父母离婚,30%的人生活在滥用毒品或酒精的家庭环境中,5%的人在父母入狱的环境中长大。事实上,「原生家庭」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让我们回头看看自己的成长之路,借以寻求解决途径。因为解决问题,远比追究责任更重要。
随着一个人的阅历成长、经济和人格独立之后,可以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已经具有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和改变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拿回人生主动权,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 除了“原生家庭”,我们还有“复原力”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事实上,那些在不幸环境中长大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可能不同,但内心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尽管,我们中间有的人,对原生家庭带来的缺憾耿耿于怀。可大多数人都平安健康地长大了,甚至许多在极端的问题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依然收获了幸福的人生。1955年,心理学家埃米.维尔纳和露丝.史密斯发起了一场研究计划,研究的主题是早期逆境对人生毁灭性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对象是698名婴儿,这些婴儿大多来自极端的问题家庭,他们的父母长期生活在贫困中,受教育程度低,没有工作,部分家庭还面临着家庭成员酗酒和患有精神疾病等问题。698名婴儿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在10岁时开始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或学习问题,18岁时,部分孩子开始出现犯罪行为或精神疾病。但这其中仍旧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即使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高风险因素,但最终却成为了有能力、有爱心的成年人,他们找到了比父辈更好的工作,并组建了温馨的再生家庭。这个结果令研究人员有些意外,并促使他们改变了研究方向,把目光对准了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开始了一场长达数十年“复原力”研究计划。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拥有复原力,能够从原生家庭创伤中复原?通常人们在逆境中表现得比预期要好,在遭遇许多不利因素时,会更加努力应对挫折。人们在遭遇某个问题时往往会产生一种疏离感,觉得自己的问题与众不同,但太多人面临的问题是相似的,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孤独。这就是在许多心理治疗中会有治疗小组的原因,团体能够让每个成员知道自己并不是唯一的。
幸福的秘方:爱与感恩。1938年,哈佛大学的医生兼研究员阿伦.博克开始了对幸福感的研究,这是历史上针对幸福感开展的持续时间最久的研究项目。他们跟随研究对象从青年到老年,最终发现,影响一个人生活是否美满最重要的因素不是财富与地位,而是:爱。开启幸福生活的秘诀,积极的态度很重要;同时,要有感恩的心,感恩身边的人和事。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可以选择逃避,也可以直面问题;我们可以拿“原生家庭”作为借口,还是积极沟通解决?把自己所有遭遇都归因于“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心态,并不会真正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研究者们还发现,到了后半生,很少会有老人跟他们谈论童年出现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童年生活的质量对其人生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要小。就像老话所说,三十岁前看家庭,三十岁后看自己。人生很长,我们的生命中,会出现许多积极的人或事,而积极事物产生的影响要比消极事物产生的影响更大。原生家庭依然重要,只是父母无法决定你的未来,你依然可以选择追求你喜欢的一切。你有权利也有能力拥有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