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情感纠缠,都是自己与自己的纠缠?
被设定好的“游戏玩家”?
在最新热映的电影《失控玩家》里,有一个有意思的情节:一个叫盖的小哥,本来是游戏《自由城》中的NPC(非游戏玩家)。在设定中,他是一个银行出纳员。在意识觉醒之前,他和绝大多数NPC一样,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比如,每周一早晨,他会跟金鱼说早安,打开衣柜穿上蓝衬衫,然后走入街角咖啡馆,喝一杯“中度烘焙”的咖啡,再跟自己的好友巴迪到银行上班。太阳每天升起,“盖”的人生剧情,也是每天地重复循环。观影至此,我突然有一个联想。如果说NPC的人生是被游戏开发者设置好的,难道现实中有血有肉的我们,就拥有“人生或情感剧情”的自由选择权吗?我曾听过很多真实的故事:“不管跟谁谈恋爱,我都是付出更多的那个。他们折磨我,不把我当人看……”“六年谈了三段感情,每次都是“第三者”,每次都痛得遍体鳞伤,却还是学不了乖。”“每次分手,都是同一个原因。男人说我太控制了,跟我在一起窒息得喘不过气来。我也不想这样,可是根本忍不住要查对方的手机……”他们长时间陷入在一种“情感模型”中,无论换了谁拍拖,一切都没有什么不同。难过,痛苦,迷茫,抓取,游弋,沉溺……仿佛游戏中“盖”被设定好的 “人生程序”。这一切都是为什么?这些被设定好的“程序”又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获得自由呢?
被设定的“情感模型”是什么?接下来,我将从“配角”和“剧情”两
个角度来深度分析。
1 配角 VS 移情的勾引
女友小R曾说起一个感觉:“当那个男生第一次蹲下来给我剪脚指甲的时候,我感觉到脑袋嗡地被撞了一下。好像有个很远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对自己说,完了,完了……”她的预感非常准。那个长相普通的男生,后来成了小R的男友。两个人相处的过程,可谓是充满戏剧性的色彩。比如,对待小R的信息,男生常常不回。“我早上给他发消息,中午给他分享视频,他总是隔很久才回我,大部分情况是不回,也不解释。也许,他觉得任何事情都比我重要,觉得这段感情不值得他花一点儿时间和精力去维护,那种感觉真像荒原。”为此,她沟通过,赌气过,分手过。最后,男友岿然不动,小R却耐受不住分离的痛苦,自己跑回去求复合。“太没自尊了,我知道。”小R沮丧地说。借助理性,这位男士并没有让小R体会到被爱、被宠、被珍视、被呵护等积极的情感体验,相反却是各种被忽视、自我价值拉低,并不断地陷入自我怀疑。那为何,她还是无法控制地要回到并且待在这段关系里呢?也许,那个剪脚指甲的画面包含了很多的信息量。在小R的童年记忆里,母亲在外工作,偶尔得回家便成了稀罕事。因为只要母亲一回家,就会给她编辫子,剪指甲。那个时候,她才能对其他小朋友自豪地说,“我妈妈回来了”。所以,成年以后的小R才会在一个给自己剪指甲的男生面前,闻到了宿命般的气味。那里面包含的是一个充满不安和低价值感的留守小女孩,对母亲的深度依恋和渴望。她一次又一次地回到男友身边,象征着一个孩子不断地趋向母亲的怀抱。换句话说,小R对男友产生了一种移情之爱,它缺乏现实基础,是一种退行状态下的儿童之爱。但是却令小R神魂颠倒,不可自拔。毕竟哪个孩子能抵挡与母亲融合的感觉?那是一种生物的本能,对母亲的依恋令人安全,放松,幸福,甚至连神经系统中都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情感纠葛,其实只是自己与自己的纠缠。跟你演对手戏的那个人,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配角,自你的移情勾引处款款而来。
2 剧情 VS 强迫性重复
如果说,移情让我们寻找到了“对手”,那么决定我们“内心剧情”走向的,则与强迫性重复不无关系。有网友说:“我小时候受到父母太多的干涉,所以一直渴望在关系中获得很多自由。可是到头来,我的另一半却是一个充满操控欲的人,他控制我穿衣、社交、对我诸多评判,令人倍感窒息……”你看,我们就像在上演一部非常熟悉的情感电影,里面的剧情早已熟门熟路。在这部电影里,你和对手不断耦合,上演着诸如“控制与依赖”“讨好与被讨好”“背叛与被背叛”等剧情。同时,你也体验到很多的愤怒,痛苦,委屈,酸涩……活生生的情绪,叫嚣着,呼喊着,让你体会七情六欲之苦。过去的经历不断在当下上演,你看到自己化身为推着巨石向上艰辛攀爬的弗弗西斯,永远面临着巨石一抵山顶便滚落的结局。这就是“强迫性重复”在起作用。而这样的重复,可能有几种隐含的动力:
1 是与稳定性有关
你的“虐恋剧本”早已稳稳躺在你的人格体系里。早
期和父母的互动,经过无数次的重复已经内化成你内在的一种稳定人际关系。它包含你对他人的一种本能的认知、情感体验、以及行为反应。比如你曾被父母牢牢控制,所以成年的你哪怕违逆伴侣一个小小的要求,都会本能地感到恐惧。就像巴甫洛夫的狗狗一样,这种稳定性里包含着形成的条件反射,亦或是一些力比多的固着。
2 是与熟悉性有关
熟悉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曾经有这样一个研究,实验者让被试听很多的歌曲,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给这些歌曲打分。结果,那些得分更高的歌曲通常是被试所熟悉的。所以,虽然我们曾被父母过度控制,忽略或是粗糙地对待过,但同时,这些粗糙的对待也在我们的身体里留下了一道道深刻的痕迹。当成年之后再去重复这种剧情,感受这些痛苦时,你会体验到类似琼瑶剧般充满戏剧性的张力和冲突,就像吃上一口麻辣沸腾的毛血旺一般,让你对这段情感和伴侣的体验更加深刻,甚至会产生一种“命中注定的人”或是“轰轰烈烈的爱情”的感觉。同时,在对这些痛苦反复咀嚼的过程中,我们也感到一种和早年客体熟悉的链接,感到自己是活着的,感到自己不是无根的野草,而是有所归宿的。
3 是与掌控性有关
当我们是一个孩子时,痛苦是被大人戳破的气球,令人痛苦和恐惧。当我们是一个成年人时,我们学会了在别人戳破气球前自己先动手戳破。气球虽然也破了,但这一次却令我们获得了隐秘的掌控感。虽然有些不可思议,但对于一个饱受创伤的心灵来说,这并不难理解。当我们把内心的情感漩涡不断地向外投射出去,与他人展开一段情感纠缠,也许会感觉到难受,沉沦,很不舒服。但同时,你的潜意识却在偷偷窃喜。因为,我们给了那个黑暗处失声痛哭、怀着创伤的内在小孩再来一次的机会。去改变过去的错误,修正那些扭曲的过往,“母亲的控制”“父亲的忽略”“离散的家庭”“重男轻女地对待”……重新证明自己是一个值得好好被爱的人。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就像海伦之于特洛伊战争的神秘魅力。一念至此,你也许会无奈地说,“剧本都已经写好,演员已经就位,全剧组的人都已迫不及待地等开机,我还能怎么办呢?”但是,我们也可以不那么悲观。有两个方向可以准备。
1 是有意识的强迫重复
心理学的共识是,如果我们可以把潜意识的东西上升到意识层面,将潜意识意识化,我们的内心冲突就可以获得平息,从而得到更大的自由。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可以在经历各种纠缠的情感、虐恋的剧情时,保持一份觉察和内省。也就是“导演”视角,像电影中的“盖”一样去戴上眼镜,你就能看到一个更立体的世界。如此,就算你仍然处于情感的纠缠中,也能够有意识地了解到:“后来我爱的人都像他”,只是自己的内心戏。
2 是抵制住过往的勾引强迫性重复,因为时间的流逝和累积,就像河床下厚厚的淤泥自有其拉扯力。所以,要改换河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要训练自己的定力,去抵制住过往的“勾引”。如果你曾被操控性地对待,你可能会对充满“操控欲”的男人充满了兴趣。同时,你内心设定好的“剧情”,有时候也会不受控地勾着对方来控制自己。所以,你可以去内化一个新的客体。换句话说,你可以和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人建立一段亲密关系,在这样的关系容器里,对方如果可以抵制住你潜意识的勾引,给予你恰当的对待。那这样新的体验,也会帮你开辟出一条新的河道。同时,你也可通过弱化移情、澄清需求来抵制过往的勾引。比如你对自己说:“眼前这个人不是父亲,不是母亲,而是完全不一样的人。控制带来的痛苦,我已受够。我真正需要的是被好好地对待、被好好地疼爱。而这样的感觉,不一定要通过重复体验被控制才能得到。”电影《失控玩家》里的盖,后来打破了被设定好的循环,掌握人生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