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系幸福婚姻的答案,藏在这4个字里

发布人:李娜 文章来源:转发

网上有一个热门话题:“有哪一个瞬间,你突然发觉你们的感情出现问题了?”


有人说:“交流越来越少,只剩下柴米油盐。”


有人说:“手机比伴侣重要,离不开手机,也不愿意被对方碰。”


有人说:“对方总是神神秘秘,故意在躲开。”


有人说:“晚上倒头就睡,对我完全没有‘性’趣”。


大部分人会问,“他怎么了?他变了吗?”


在这里,我向你建议,下次可以试着问自己这4个字:“我怎么了?”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带给你一点帮助。




依赖和反依赖,你是哪一种?



一位名叫“六娃”的用户留言说:


“我在上一段关系中是非常典型的依赖者,也许是因为童年时父亲在陪伴和爱上缺席,他只会用他的父权严格地管教我。


在潜意识里,我一直在重复这种关系。我找了一个跟父亲同一类的男性作为依赖的对象,他很大男人主义,不允许我跟异性有一点点接触。


我带着一种付出感接受了这种模式,而且越来越依赖他。


我企图控制他,在他身上找回报,希望我完全属于他,他完全属于我。


他偶尔不接电话我就会心慌,一两天不在我就惶惶度日。



我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亲密关系,我的依赖实际上是一种控制。他在控制的压力下觉得疲倦,开始寻求外遇。


终究,这段关系结束得很不愉快,我也一直非常恨他,觉得全部都是他的错。


而在学习跟亲密关系相关的课程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开始注重丰富自己的内心。


我学习心理学、哲学,直面自己的心理问题,现在我觉得我有信心去迎来健康的亲密关系了。



很多人的亲密关系,容易陷入到依赖和反依赖的困局中。


依赖型的人,会对爱上瘾。

反依赖型的人,则会对“逃避爱”上瘾。


在亲密关系中,你是依赖型的,还是反依赖型的?


依赖型


依赖型的人通常是在童年时,有很多被抛弃感,这导致他们对关系中的分离非常敏感。


比如有些人在爱情中患得患失,会疯狂给爱人打电话、发微信,如果对方没有回应,她们会陷入深深的抓狂、绝望。


反依赖型


反依赖型的人,经常缺乏界限的关系中长大,是父母关系问题的牺牲品。


对孩子而言,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很特别,一方面觉得自己被入侵了,因为他们从小就学到:做自己父母的父母。但自己的需要被忽略了。


长大后,他们担心,如果他向一个人敞开,就必须照顾他。所以,亲密的关系、浓烈的情感会让他们本能地逃离。

他们不是不需要关系,而是担心被困住,担心关系会像美好的监狱。


依赖型的人渴望爱,就像渴望氧气;这会让反依赖型的人感到窒息,他会觉得对方的需要就像海啸一样扑过来,像要把自己淹没。



很明显,依赖型和反依赖型的人看起来是那么地不合适。


一个依赖型的女人背后,可能有一个沉默寡言、只会严厉管教的父亲;


一个反依赖型的男人背后,可能有一个失落、没有安全感、与儿子过度纠缠的母亲。


一个在追逐,一个在逃离,却总是离奇地结合在一起。


有人说这是命运,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契机。一个带领我们穿越误会、争吵、伤痛,真正了解自己、也真正看见对方的机会。


这是一场英雄之旅。




真正的亲密,需要去看见



同样的概念,在武志红的《为何爱会伤人》一书中也有提及:


我们的心有三层结构:保护层、创伤,内心深处才是真我。


真正的亲密,是两个真我与真我的相遇。


保护层太厚,我们触碰不到自己的真我,也触碰不到别人的真我。


保护层之所以太厚,是因为有太多的伤痛。


我们惧怕这些伤痛,不敢去面对它们,于是使用了种种自欺欺人的办法,将这些伤痛包裹起来,并由此形成了保护层。


人需要关系,当然特别根本的一点是,关系就像一面镜子,尤其是亲密关系,它是非常深刻的镜子一般的存在。


当我们在关系中,看见了别人的时候,也就看见了自己;当你自己被看见的时候,你也就可以看见对方了。


武志红曾说,“我直接接触的外国老师中,有两位老师对我影响很深,一位是斯蒂芬·吉利根老师,一位就是莎兰老师。”


吉利根老师的催眠课和理念对他影响很深,《身体知道答案》一书中有相当一部分理念,就来源于吉利根老师的启发。


而《为何爱会伤人》里,有很多内容深受莎兰老师的影响。


也许你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感到很戳心,但你也能够感觉到很温暖,能够被抚慰、被疗愈。


而实际上,莎兰老师的魅力,远远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


为什么我在关系里,总是没有安全感?

为什么我那么关心ta,却被当成控制?

为什么我在复制我父母的相处模式?

为什么我总是反复遇到渣男/渣女,无法幸福?

婚外情的成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保卫自己的爱情?

为什么我们无法在对方身上得到期待的爱?

为什么我们在关系中喜欢指责对方?


如果你对亲密关系有以上这些疑问,如果你想了解亲密关系的奥秘,想化解你亲密关系的难题,想懂得自己和伴侣在关系中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