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你的食欲中,隐藏着哪种心理需要

发布人:李娜 文章来源:转发

假如要给人类的「拧巴行为」做一个排行榜,“管不住嘴”一定榜上有名。

1对「吃」“上瘾”,明明不饿却总想吃东西;

2难以节制,每每撑到胃痛却还想继续;

3挑食,营养不平衡,引发“三高”等健康隐患;

4……

每次下定决心要克制,不是败给美食的诱惑,就是败给工作生活中无处排解的压力。

不仅体重超标,也让自己陷入“情绪压力—过量进食—自责后悔”的恶性循环。

就像网友感慨:

如果连自己的饮食都控制不了,我还能控制什么?

然而,控制不住食欲,并非缺乏自律能力,而是忽略了自己的食物性格。

早在100多年前,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就提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一个人对“吃”的欲求,和人格口欲期密切相关。

人格停留在口欲阶段,会导致我们一旦感到空虚,就想要吞吃食物。

武志红老师也曾说:

“狭义的食欲,是因为「身体」饿了。然而,饥饿还有「性」的饥饿,情感的饥饿、头脑的饥饿,乃至灵魂的饥饿。”

那些超出身体需要的食物,被一次又一次用来, 填补内在世界的匮乏。

一体适用的节食计划从来不存在,想要改善饮食习惯,先要了解自己的食物性格。

比如《老友记》中的莫妮卡,从小因爸爸偏爱哥哥而受忽视,妈妈又对她极度挑剔,就连指定她做主厨,也要在冰箱里额外备份以防她搞砸。

长期缺乏关注和信任,促成她的「情感需要」一直没能得到满足,只能通过大量进食,补偿内在情感世界的匮乏。

与此同时,她在性格上也成为「照顾型」,通过不断付出、争强好胜,换取关注和在意,满足内心深处的情感诉求。

好在她看见了自己的情感需要,积极建立亲密关系,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你属于哪一种食物性格,你的饮食习惯背后隐藏了哪些需要?

现在,武志红X看见心理以营养学家戴娜·詹姆斯提出的饮食性格原型为雏形,并结合自我决定理论,研发出【食物性格测试】。

希望帮助你了解自己的食物性格,看见饮食习惯背后的深层心理动机,从心理需求满足和营养结构调整两方面为个体提供改善健康与体态的建议。

测评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你帮助:

食物性格画像

1、你的性格是哪一种类型

2、有哪些特征和优势

潜在的风险

1、你的饮食习惯有哪些风险

2、可能的身心疾病

人格形成的原因追溯

1、早期童年因素

2、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3、关系模式带来的影响

提升指南

1、如何滋养心理需求

2、如何调整饮食结构

希望帮助你重新认识自己和食物的关系,满足内在需求,改善情绪性进食,活出自己的专属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