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个集万千宠爱的女人,怎么把人生过的这么苦?

发布人:李娜 文章来源:转发

我有一个忘年交朋友,燕子。


她家庭环境极好,丈夫高官厚禄,她本人也是企业高管。


女儿女婿也都是很厉害的高学历人才。


她的丈夫极其的爱妻爱女,眼里只有她们母女俩,有求必应,脾气超好。


任谁看来,她都该非常幸福。


但在这样的环境下,燕子却把自己的日子过的很苦。

一群朋友在蚂蚁森林合种了一棵树。


大家种树最火热的时候,都准备旅行去实地看树了。


结果有一天燕子突然生气了,怒而退群。


我问她:“你怎么了?”


她气鼓鼓地说:


“我没想到某A是个如此小心眼、斤斤计较、爱贪小便宜的人!”


我被这严重的指控惊了一下:


“她干嘛了?你是不是有什么误会?”


燕子愤怒至极:


“我每次在合种树这里都浇30g水!她每次都只浇10g!我看了一个星期了,天天这样!你说!她是不是人品有问题!”


燕子控诉的那个某A,是她最好的朋友,在她生病住院的时候给她做营养餐,送饭,甚至陪床守夜。平时也非常大方,是个爽快且重情义的人。

我都被她的逻辑惊呆了:


这只是一个游戏而已,不赢房不赢地,也没有真的付出什么东西。


你能盯人家一个星期,天天看谁浇的多谁浇的少,然后还为这点事儿退群,用那样的词说你的好朋友。这到底是谁在小心眼,是谁在斤斤计较,是谁生怕别人占了自己一点便宜呢?


燕子诸如此类的故事有无数个。


朋友B想买房,为此找大家借钱。


B说得挺清楚:借钱是因为想买房,不是什么江湖救命的事情,你们有闲钱就借我。理财里的钱过一阵取出来就还。


燕子借了,但借了的同时,她就开始看B的每笔消费都不顺眼。


这种不顺眼在B买奢侈品还晒了朋友圈之后彻底爆发了。


她私下跟我抱怨:


“我本来就不愿意借钱,非要找我借就算了,还不还钱!拿着我的钱潇洒,拿着我的钱买奢侈品!这是个什么人?真是自私自利!”


B是个性格特别大大咧咧的人,哪里懂得燕子的玻璃心,在燕子背地抱怨她人品差的时候,道德有问题的时候,她还在热情地安排好友聚会。


我问了燕子几个灵魂问题:


不想借为什么不拒绝?这是不是你自己的责任。


为什么不直接催她还钱?而要在私底下平白臆测对方?


你们这么多年的朋友,你明明知道以她的性格,你不催,她肯定觉得你不急。她一直都爱买奢侈品,又不是故意单独这时候买。


朋友之间有事儿不直说,而在私下指控她道德败坏,你觉得她如果知道了,会不会很伤心?


燕子被我说通了之后,跟我撒娇说自己这段时间被这件事气得心慌气短,甚至发了次烧。


而在此期间,B什么都不知道,就在一周以后,理财到期,她立刻就还了钱,比两人约定的期限还要早一些。


这件严重的“我的朋友道德有问题”事件,从头到尾都只发生在了燕子自己的世界里。


杠精燕子,是典型的批评型人格,或者说指责型人格。


批评型人格的人,为了保护自己,会不断指责其他人或是环境。


同时,因为自己惯于用指责的思维去挑剔他人,去放大别人的错误,也就会格外害怕他人的批评。


因此,批评型人格的人,对自己往往有超于常人的标准和要求,通常这个人最爱指责别人什么方面,对自己的那个方面要求就会超高。


比如说燕子,她对自己道德形象的要求,一点儿都不比挑剔闺蜜时来的少。


不久以后朋友C也找燕子借钱。


而燕子吃一堑长一智,终于鼓起勇气,拒绝了C。


C也无所谓,拒绝了就找别人去了。


结果燕子又开始了她的夜不能寐,天天都在想:


哎,我不借又好愧疚,她是不是会觉得我很小气呢?


我明明有钱却不借给她,我是不是个很自私的人?


人是一体性的。


当一个人每一次在单纯的小事件上特别紧张,对别人的动机忍不住恶意揣测、批判指控。她同时也会用这一套对付自己,而且一点儿都不手软。

而如果批评型人格的人,对自己的模式毫无觉察,这是很可怕的。


试想一下:


对外,当我看待身边的伴侣、朋友、同事、孩子的时候,总在用批评的视线扫描。


就像网络杠精一样:


你长的漂亮,品德未必端正;


你有实力得奖项又如何,还不是大龄单身;


……


总之只要批评的眼光够坚定,够锐利,一定能在对方身上找到自己想要批评的点。


一旦如此,且不说对方受伤害,关系被破坏,人缘变差等问题。


单单对自己而言,当我们用批评之眼放眼望去,眼里全是自己无法忍受的人、事、物,到处都是不公平,到处都是邪恶和贪婪,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世界。


在开篇的时候我用不小的篇幅介绍了燕子的家境。坦白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她拥有的资源和爱,已经超过了绝大部分的普通人。

可即便是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她依然过得不幸福,甚至还很苦。


她的资源并没有给她带来安全感、稳定感,而那些爱她也无法干干净净地吸收掉,无法滋养她。


我如此着笔她的家境,想表达的是:


你看,拥有很好外部世界的人,依然能用批评者的模式,给自己创造出一个可怕的世界来。


所以,我们不要总是用外部条件的限制来当作自己不幸的根源。我们的人格模式,才是罪魁祸首。

除了对外创造出了一个充满批评,充满毛病的环境之外。对内,批评者严苛的目光也凝视着自己。


我对别人的批评抵抗力很差,甚至会放大别人的批评,会想象别人的批评。(我如果拒绝她,她会怎么看我?会不会背后说我坏话?)


我不敢坦然面对自己的任何需求,总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且会对自己有需求而感到羞愧。(需要陪伴却不说,非要把自己弄生病才敢提出来,然后看到亲人都衣不解带陪伴自己,又觉得自己愧对大家。)


我不敢坦然面对自己的任何错误,一定要把责任抛给别人。(丈夫说出去玩,我不想去,但勉强同意了。出门以后一旦有任何不便,我就开始不断埋怨他。)


更要命的是:


我甚至不敢拥有,不敢强大,不敢满足。


因为如果我打心底里承认自己很幸福,很丰沛,很安全了,那就没有什么理由去批评了。


那就意味着我信以为真,赖以生存很多年的人格模式就不成立了。


反过来说,当我无法突破批评者模式,无法下定决心面对真实的世界时,为了保持自己习惯的批评模式,我会无意识地逃避幸福,拒绝幸福,以及创造苦难,捍卫自己的苦难。


苦日子就是这样被创造的。

大家总劝燕子:“你开心点,你宽容点,你拥有的已经足够足够多了!”


而她潜意识里为了维持自己批评的人格模式,打心底就不愿意承认自己幸福。


并且,在她批评模式的自我凝视下,她也不想让别人觉得她“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足”、“娇气”等等。


于是下意识地,她开始了非常隐蔽的创造苦难的道路。


我每隔一段时间听到关于她的消息就是三个字:在医院。


从三不五时的发烧,到大的器质性病变。


明明是这样的身体,她却还要故作坚强,毫不对自己怜惜。做完手术没多久就开始干体力活儿,累得头晕眼花又向周围人抱怨自己的辛苦。


医生不让吃什么她就吃什么,大家越劝她休息她就越勤奋。


细数起来,她简直是拿着小命在死神面前反复横跳。


也许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极端事件,大抵是自己创作出来的。而“过苦日子”的动因,只为了理直气壮地说出那句:


“别总说我条件好,别总说我应该感到幸福和满足。你看我这身体多差,你看我多惨。”


我总是很心疼她,也心疼她周围所有爱她的人。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给予她的巨大偏爱,给予她每次作大死而大难不死的机会还能有多少。


多少次之后她可以明白,自己的批评模式正在反噬自己,她要什么时候才可以觉醒,才可以改变。


但是我想,当我把燕子的故事写出来,或许总有人能够觉醒,总有人能够改变。


请停下来吧,停下给自己的世界创造无谓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