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换药注意事项

发布人:李 娜 文章来源:转发

抗精神病药物换药应注意哪些事项

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病情变化、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可能需要进行药物更换。然而,换药过程并非简单的“停药-换药”,其中涉及诸多注意事项,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以下将阐述抗精神病药物换药时需特别关注的一些事项。

严格评估换药必要性

在考虑更换抗精神病药物时,首要任务是进行全面、严格的换药必要性评估。这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当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如患者的幻觉、妄想等症状未得到有效控制时,可能需要换药;若患者不能耐受当前药物的不良反应,像出现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影响到生活质量和健康,也需考虑更换药物等。

一项研究纳入195 名患者的 263 例抗精神病药换药案例,结果显示:换药最常见原因是副作用(45.7%),远高于疗效差或病情恶化(17.6%),其他原因包括患者偏好/请求(13.8%)、医保问题(10.5%)、依从性不佳(8.6%)等。导致换药的主要副作用为高泌乳素血症(18.8%)、食欲/体重增加(16.7%)、锥体外系反应(12.5%)等。

选择科学合理的换药方式

科学合理的换药方式是确保换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常用的换药方式有以下几种。1. 重叠交叉逐渐换药法,即采取增加一种药物同时减少另一种药物的方式,药物增加和减少的速度需根据具体药物调整,如氯氮平半衰期较短,且抗胆碱能、抗肾上腺素能和抗 5-HT 能活性较强,停药时撤药症状相对突出,每次减药量不应超过当前用药量的 10%-20%,每次减药间隔时间不应短于 5-10 个半衰期;苯二氮䓬类药物换药时,总原则是每周减药量不应超过日服总剂量的 25%2. 交替加用新药法,当单用某种抗精神病药物效果不佳,加用另一种药理作用不同的药物时,要按照等效剂量的氯丙嗪换算评估进行加药。3.直接撤药换药法,适用于出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如恶性综合征、肺栓塞、粒细胞缺乏等,或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共用且都达到治疗量上限但效果仍不佳的情况。不同的换药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场景,需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关注换药过程中的特殊情况

在换药过程中,有许多特殊情况需要密切关注。一方面,新换药物应在稳定之后,再逐渐减少原药物的用量。因为各药物对多巴胺D25-HT2A 受体、胆碱受体、组胺 H1 等受体的作用强弱不同,若将作用于同一受体作用强的药物换成弱的,很可能出现撤药综合征。例如,齐拉西酮阻断 5-HT2A 受体作用强,喹硫平对该受体作用弱,当齐拉西酮换成喹硫平时,抗 5-HT2A 受体作用减弱,就可能引发撤药综合征。另一方面,要关注药物代谢酶的影响,特别是涉及 CYP450 酶参与药物代谢过程的情况。有些药物能够抑制 CYP450 代谢酶的活性,导致抗精神病药物浓度出现非线性倍增变化,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血药浓度监测来识别异常。如利培酮是 CYP2D6 的底物,使用重叠交叉换药法替换氯氮平时,利培酮竞争性抑制 CYP2D6 代谢酶活性,可减少氯氮平的体内清除,使氯氮平血药浓度成倍增加,可能引发恶性综合征等不良反应。此外,对于儿童、老年人等对撤药敏感的特殊人群,更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换药。

换药后的效果评估和调整

换药后的效果评估与调整同样至关重要。首先,要观察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在更换药物期间及之后,密切与医生沟通,关注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焦虑抑郁症状等是否得到缓解以及缓解程度,通过监测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等关键指标,准确了解治疗情况和药物使用效果,判断新换药物的疗效。其次,要留意是否出现撤药综合征,必要时需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如丙戊酸钠、赛庚啶及苯海索等。此外,在换药后的一段时间内,定期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和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以了解体内药物浓度和新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及给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