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社交回避和孤立感
原创 王 兴
精神分裂症其病因复杂,多发生于青壮年,常伴随有特殊的情感、思维、认知、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不协调的反应,复发率、致残率较高。但即使到达缓解期而社会认知、心理适应、社交功能等的恢复仍不够理想,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运用,精神分裂症经过规范化治疗,临床症状大多能得到有效控制。但如何做到改善社会功能、预防复发、获得全面的社会康复,仍是一项重要课题。
随访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没有朋友、受到歧视、充满孤独,不仅给正常社交带来困扰,不利于远期预后,且易引起精神症状复发。绝大部分受到周围人群不同程度的歧视,患者出院后普遍存在病耻感。患者因担心受到歧视以及病情复发等导致社交信心下降,,进而表现为明显的社交回避。由于精神病患者心理压力的影响,不仅担心无法面对家人、朋友,也害怕社会的歧视,造成自卑以及情绪低落,封闭自己,进而产生孤立感。国内外有关精神病患者孤立感与社交回避的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对人际交往的渴望与真实社交水平具有明显差距,其孤独感受到大众对精神病的看法与刻板印象的影响,导致社会功能恢复效果不佳,延缓了回归社会进程。
社交回避和孤立感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缺乏社交互动和支持会导致患者感到孤独和无助,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康复过程。因此,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提供适当的社交支持和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回避和孤立感,研究显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改善:
1、团体社交技能训练
将患者在团体情境中共同进行心理和行为的学习,提高社会活动中所需基本技能的训练方法。团体训练过程可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模拟的社会环境,成员间的互动是发生改变的主要机制。因此,团体社交技能训练可有效促进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身心康复,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放松训练、社交场景模拟、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教会患者情绪调节和社交技巧。患者在团队环境中互相观摩学习,通过榜样的作用改善自己行为,同时学会了接纳自我和尊重他人,学会了如何求助和拒绝,患者的正性心理及行为得到反复强化。
2、音乐治疗
近年来,音乐治疗是备受关注的一种用于精神专科医院康复治疗的有效手段。其中,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及鼓圈治疗运用比较广泛。患者在没有音乐基础的情况下,可通过随时的律动减轻病情带来的困扰。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强调患者亲自参与各种音乐活动,通过主动参与现有的音乐作品,以及根据治疗的需要对现有作品进行创新改变(包括演唱、演奏、创作等),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这种体验中,团体成员感受自身的力量及主动性,以此来达到社交技能的提高。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的核心是在音乐的创造过程中产生人际互动和行为,人际互动的过程就是为患者提供平台、改善自我感觉的过程,让患者感到心情愉悦,可以改善患者的社交回避和孤立感。
3、团体治疗
研究显示,通过短期的团体治疗可以有效缓解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孤立感,增加患者的社交兴趣和社交积极性,增强患者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表达,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阴性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社交回避和孤立感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疗和支持。通过提高社会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理解,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和支持方案,我们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社交障碍,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孟慧霞. 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孤独感与病耻感现状及相关性[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9):143-145.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20.09.057.
【2】卢青春,段文涛,王芳. 情绪管理配合社交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述情障碍的影响[J]. 河南医学研究,2023,32(17):3252-3257. DOI:10.3969/j.issn.1004-437X.2023.17.045.
【3】徐莲英,刘蕾,郝弈峰,等. 团体社交技能训练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社交心理的影响[J]. 重庆医学,2018,47(35):4448-4451. 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8.35.002.
【4】张倩,袁水莲,郭隆润.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主动性的影响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2022,38(9):1544-1546. DOI:10.3969/j.issn.1009-5519.2022.09.025.
【5】章小彩,李琳,朱小英,等. 团体游戏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孤独感的影响[J]. 护理与康复,2016,15(12):1126-1129. 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6.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