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干预(ADHD))

发布人:李娜 文章来源:原创

多动症患儿经常存在活动多、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话等情况,门诊中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对于年龄6岁以下的孩子而言,主要是学龄前期的表现:活动多,注意力不集中,跟同学发生矛盾,上课坐不住,在幼儿园不能很好地配合指令的完成等。此时老师会因为孩子的多动、不听话建议家属带着孩子到医院就诊排查。家属带患儿来到医院后,描述更多的是患者活动多、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的情况。但是医生在问诊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追问病史,尤其是个人史方面,看是否存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疾病。

           患者案例分享

患儿6岁,就诊原因为活动过多、坐不住,询问患者个人史时发现患者有行为刻板、交往能力差、兴趣刻板等现象,考虑为孤独症伴发多动障碍。此外,患者还存在情绪易激惹,动不动就发脾气等情况。有时还不自主地笑,双手拍打。

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个月后,患儿易激惹症状及双手拍打行为减轻,有时能安静地坐一会。但是仍然有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将药物加量继续观察1个月,活动过多症状改善不明显,拍打手的情况以及自笑症状有所减轻。

给予联合ADHD治疗药物与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服药1个月后,患者活动过多的症状有所改善,能较以前坐得住了。

药物治疗的同时,建议家属对患者进行行为矫正及康复训练。


治疗经验总结

文中所提及的患者因为多动症来就诊,这在门诊发育障碍的孩子很常见,因为发育障碍的孩子经常共患多动症,所以在问个人史的过程中一定要细致,做到不能缺漏。完善了整个病史后就会对整体疾病诊断有更清晰的认识。

在明确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后,尤其是6岁以下的患儿,一定要告知家属进行康复训练。并且对患儿中的易激惹和刻板行为及异常行为进行积极的处理。治疗有效果后,不要着急加量,做好随访工作,根据病情酌情加量。

对于孤独症出现的多动症状的治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比如有的患者康复训练后,多动行为有所减轻,可以建议继续康复训练。但是有的患儿在训练后,多动行为仍然不能改善,这时就要联合应用治疗ADHD的药物。

药物联合应用之前完善血化验和心电图等常规检查,治疗一个月后可以再次复查,倘若没有异常,后续随访过程中上述检查可以每3个月查一次。对于孤独症伴随的多动,要注意两种疾病治疗要双管齐下,都要重视。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在使用ADHD治疗药物后都有效果,有的甚至在服用治疗多动障碍的药物后出现易激惹/行为冲动/行为异常,因此对于我们的治疗也会提出挑战,增加了孤独症伴随多动行为的治疗难度。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要积极探索更好的孤独症谱系障碍伴随多动障碍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