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情绪

发布人:李娜 文章来源:转发

情绪管理的二八定律:80%的焦虑败给20%的有效忙碌


在生活的波澜中,情绪困扰如影随形。此时,“忙碌”常被当作化解忧愁的良方,可它真能如我们所愿,驱散千般烦恼吗?心理学家深入探究,为我们揭开了注意力转移背后神奇的治愈力量。


情绪管理:现实与想象的天壤之别


现实事件引发的情绪,即便带来烦恼,也如同有迹可循的航船。因为这些烦恼有明确的“锚点”,即具体的源头,我们可以依据问题根源,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之策。比如,工作上因项目难度大而焦虑,我们就能通过提升技能、寻求帮助等方式来缓解。


然而,想象出来的烦恼却像一团迷雾,让人迷失方向。它们飘忽不定,缺乏具体的指向,对于想象力丰富的人而言,更像是一个不断扩张的“黑洞”,会不断衍生出新的烦恼。比如,仅仅因为一次小失误,就想象出未来会失去工作、被所有人嫌弃等一连串糟糕场景,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焦虑之中。


忙碌之效:架起情绪与现实的桥梁

当我们投身于忙碌之中,原本难以捉摸的情绪便与现实紧紧相连。原本抽象、模糊的情绪,如同被赋予了具体的形状和重量,变得可以量化,进而更便于我们进行操作和管理。在忙碌程度可接受的范围内,注意力转移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帮助我们打开思维的新大门,改变关注的焦点,从而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思维模式。

许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在告别校园生活后,常会经历一段心理适应期。过去清晰的目标(如考试、升学)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复杂、模糊的职业发展路径,容易让人感到迷茫和焦虑。

而当他们开始专注于具体的工作任务——比如认真完成第一个项目、学习行业技能、主动向同事请教——注意力便从"未来恐慌"转移到"当下行动"。这种"可控的忙碌"不仅能积累成就感,还能帮助建立新的职业身份认同,逐步缓解初入职场的焦虑感。


忙碌有度:契合个体需求的精准策略

对于那些追求准确完美的人来说,他们对待事情就像雕琢艺术品,更注重深度和质量。

因此,在通过忙碌转移注意力时,给予他们的事件量不宜过多,否则就如同给一辆精致的跑车装载过多的货物,不仅无法发挥其性能,反而会与他们原有的把控模式产生冲突,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压力。

比如,一位追求完美的设计师,如果一次性安排过多设计任务,可能会因为时间紧迫、精力分散而无法保证每个作品的质量,进而产生焦虑和挫败感,背离了通过忙碌缓解情绪的初衷。


忙碌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具有缓解情绪的作用。我们需要像技艺精湛的工匠一样,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和需求,精心雕琢注意力转移的策略,才能真正发挥其治愈力量,让生活重新焕发出光彩。

我们对抑郁、焦虑、孩子厌学以及夫妻矛盾等问题有上万例的成功经验。欢迎您跟我们说说您的情况,以便给您对接时间与定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