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认知功能损害的早期识别与处理尤为重要。
认知功能是机体获取知识的智能加工过程,涉及学习、记忆、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等一系列心理和社会行为。认知功能损害在精神科就诊人群中日益常见,且越来越得到精神科医师的关注。认知功能损害不仅影响疾病的转归与结局,同时影响患者的工作状态以及生活质量,所以精神疾病认知功能损害的早期识别与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抑郁症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与处理
1.抑郁症与认知功能损害
慢性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贯穿于疾病的各个时期,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存在认知功能损害。有研究发现,在抑郁症患者整个疾病进程中可查及执行功能、社会认知及心智化损害,这些方面损害可能与病程和发作次数有关。 情绪面孔识别能力是社会认知功能的典型代表,多项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动态或静态“高兴”面孔识别的能力下降,且无论是抑郁症发作期还是缓解期,其社会适应能力都有所下降。
“压抑”是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常采取的情绪调节方式,其实这是一种情绪失调的表现,采用这种方式往往通过抑制自身的情绪表达以避免受到外界带来的伤害。因此有学者推测,抑郁症状与“愤怒”面孔识别错误率呈正相关,这种相关性来自于压抑的调节方式。如果过多的采用压抑的调节方式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即抑郁症状越严重,“愤怒”面孔识别的反应率越高。
2.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的处理
抑郁症与情绪的加工和调节受损有关,情绪调节能力可能是抑郁症转归结局的预测因素,同时也是调节社会技能与减少抑郁症状的纽带。因此,在传统应用抗抑郁药的前提下,辅助情绪调节训练方法,可能会更加优化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结局。
双相障碍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与处理
1.双相障碍与认知功能损害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在抑郁或躁狂发作的急性期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即便在缓解期也依然存在,涉及注意力、言语学习和记忆能力、执行功能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领域。双相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与起病年龄、缓解期长短、总病程等多种因素有关。 2.双相障碍认知功能
损害的处理
改善双相障碍患者缓解期的认知功能,可能是临床上重要的治疗靶点,因此早期接受认知功能训练可能是他们保持或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式。有研究表明,接受社会认知功能训练的双相障碍患者,其情绪面孔识别能力较未接受训练的患者有显著提高。由于该研究未做进一步的深入随访,因此认知功能训练的效果能否持续存在尚不清楚。
精神分裂症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与处理
1.精神分裂症与认知功能损害
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这种损害与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进展和疾病所处的阶段有关,且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比阳性症状更容易造成认知功能损害。 在社会认知领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面孔识别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均低于健康对照组。有学者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负性情绪面孔识别能力低于健康人群,而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与“快乐”面孔识别有关,阴性症状明显的患者在回归社会时常抱有消极的信念,从而影响其社会功能。
2.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损害的处理
既往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减少精神病症状,主要是阳性症状,随着对患者整体需求的关注,治疗目标已经逐渐由减轻症状向改善患者对社会生活满意程度发展,因此,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除研究药物对认知功能影响之外,也有部分研究着眼于认知功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社会认知干预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可行且有效的途径之一,剂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提供社会认知干预的频率增加,患者的受益状况也随之增多。为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需反复进行神经认知和社会认知功能训练,最终提高受训者的认知功能水平。
当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认知功能训练并结合其他形式的康复训练时,其认知功能改善的结局更好,经常接受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的人,其训练效果维持时间更长。因此,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维持精神科药物治疗的前提下,辅助认知功能训练及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可能会改善其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