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疫情“次生灾害”,做好心理防护
敏感、易怒?可能你正面临心理危机。
突如其来的疫情又一次打破了原有的宁静,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战役再次打响。
因为疫情的持续时间久,影响范围广,很多人无法正常的工作、出行、维系人际关系,慢性压力如影随形,而生活再次陷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中。
无力感、担忧、恐慌等负面情绪快速蔓延,不断地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理健康防线。
1疫情带来的心理健康危机有研究表明,新冠以来全球增 7000 万抑郁症患者,9000 万焦虑症患者。
随着居家隔离,电子产品过度使用,不健康的作息模式,数亿人出现睡眠障碍问题。
长期上网课,运动和社交都无法得到确切的保证,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频频发生。
这些都是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需要更多人重视起来,而正在被疫情影响着,家中有老人、病人,在防疫一线工作的医护群体、社区工作人员等群体,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对身心的冲击更重,可能有以下表现:
情绪:失控、无力感、无法理性思考,容易引发出现家庭冲突和社区冲突,甚至陷入情绪崩溃。
认知:对生活失去信心,或是感叹于自己的渺小与无能,因为压力出现身体不适、肠胃不适等躯体症状。
行为: 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判断能力下降,部分受影响程度较重的人还会出现记忆力降低而做事效率低下,频频出错。
面对生活节奏的变化,我们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要保持限度,同时警惕“替代性创伤”。
2避免“替代性创伤”你是否不断的查看疫情相关的新闻,被各种视频、图片、评论牵动着,即使到了凌晨,还是不想放下手机,心情和身体都感到非常沉重......
除此之外,网络上有大量或真或假的信息冲击着我们“脆弱”的心灵,比如欺凌、家暴、自杀等等,即使没有亲身经历创伤性事件,只是目睹或听说就产生了与当事人相似的症状。
原本是亲身经历的人会产生这样的感受,不过在如今网络发达的时代,每个人只要打开手机就很容易体验着别人的创伤,为别人的境遇愤怒、悲伤、担忧,这就是“替代性创伤”。
“替代性创伤”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容易疲劳、做噩梦、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体力下降、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恐惧和绝望,并伴有人际冲突和创伤反应。
我们自身的善良和同理心,会感其所感,伤其所伤,促使我们想要对他人施以援手,或为了缓解内疚和自责,想要心理上给予支持,只是过度的同情和共情,容易使自己出现严重身心困扰。
大脑长期接受负面信息会让人产生负性认知,压力增大,胡思乱想,对待生活、事业的看法都会产生影响。
3如何做好心理防护?如果是自身心理状态不太好,或者本身有心理疾病,更要注意心理保健,好好照顾自己。
有选择的关注
培养自主地选择事物的能力,专注于那些能让你回到更健康观点的事情,比如阅读小说、正念、唱歌跳舞,避免去接触更多的有关创伤事件的信息和新闻,避免一直沉溺在悲伤氛围中,不让我们的习惯或好奇心将我们推向更负面的地方。
保持稳定感
自己掌握生活节奏,每天计划做一些让自己感到愉悦的事情,让内心充实,比如听音乐、在家办公、学习、做家务等。生活的恒常是我们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来源,尽量在变化中保持一些不变的事会让我们有生活的掌控感。
学会放松
每个人的身心承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会引发大脑功能的变化,使人们更容易患上焦虑、情绪障碍等精神疾病。平时注意放松和休息,多参加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等,都可以有效调节身心状态。
社会支持
缓解释放情绪最有效的方式是沟通交流。给亲友打个电话发条微信,分享你的感受,相互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到自助与助人,当人与人连接的关系越亲密,心理状态也会越趋向积极健康。
及时寻求帮助
我不是一个人面对,这样有他人支持的力量会帮助自己走过难关。感受自己的情绪状态,并进行评估,如果长期陷入负面情绪和思维中,自我无法调节,心理咨询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虽然生活中总是有种种挑战,会给人带来困扰,同时也能促使我们有新的领悟,让我们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新的认识,还可能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生活。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让我们一起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