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正念

发布人:李娜 文章来源:转发

   正念最初源于佛教的八正道,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它强调有意识地、不带评判地觉察当下,是佛教禅修主要的方法之一。西方心理学家和医学家将正念的概念和方法从佛教中提炼出来,剥离其宗教成分,发展出了多种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

   乔.卡巴金教授给正念的定义是:Mindfulness is paying attention in a particular way: on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y. 正念是一种有意地、不加评判地、对当下的注意。也就是说,正念来源于理性思考能力,是你有意识、刻意为之的。那么,不加评判地就比较难以理解了,这个概念笔者往往使用“标签”这个词去代表,其实就是我们对事物一种固定化的理解。“对当下的注意”,你可能会首先想到“活在当下”,其实背后所需要的是强大的觉察力,而非仅仅是一句鸡汤。

   正念中有一个ABC法则,可以帮助我们来更清晰的了解正念是如何进行并有效的影响我们的行为的。

A = aware 觉知   

   觉知,就是对当下的觉知,这样说还是有些抽象,对当下什么的觉知呢?这取决于你聚焦的事物是什么。比如,你遇到了一些问题,受到了焦虑症的困扰,这个就可以说是一种觉知。但你是怎么觉知焦虑症这件事的呢?是因为它让你不舒服了,你希望解决它,所以你察觉到了它。那么这就是一个觉知的开始。

   我们往往都是先发现自己痛苦了,才会察觉到痛苦本身。此时我们区分了事物的“好”与“坏”,我们希望趋利避害。在痛苦产生后,我们都会去先找原因,那么归因是否可以把痛苦化解掉呢?可惜多半情况下我们找的原因会让我们更痛苦。其实这也是为何需要正念觉知,它可以让这些归因更加全面、符合现实,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真正缓解痛苦。

   为何觉知就能化解痛苦呢?这就需要我们需要去理解何为痛苦。万物求存,生命体演化无非就是为了求存本能,趋利避害机制也是自然求解出来的一种策略而已,那么既然需要区分“利”与“害”,那么生命体必然需要一种评价系统去区分事物的“利”与“害”、“好”与“坏”。久而久之,这种评价系统的工作原理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但基因与环境的错配,让这种评价系统频繁出错。笔者曾论述过,基因的错配,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评判系统错误的调用,是归因路径错误的重要原因,问题都出出在这套非黑即白的评价系统上(大话当代焦虑症成因探秘)。

   此时该理性登场了,我们的评价系统让理性沿着错误的结论游走,那么理性也能够将我们从错误的推理路径上拉回到最初的现实素材上,重新思考,这就是觉察力要做的。觉察力体现在,我们先去掉对事物的评判,只去感受,觉知当下发生的,感觉、念头、情绪和周围发生的一切。

   去掉评判的过程,笔者喜欢用一个形象化的说法就是撕掉标签。当你撕掉标签后,事物原本的面貌将会浮现出来。

   觉知的层次有四个,身、受、心、法。

身——外界对我们的直接刺激产生的感觉,触觉、体感;


受——我们通过直觉初步加工后的感受:好的、坏的、正面的、负面的,是直觉评判后带来的感受;


心——我们习惯性对事物升起的情绪、念头:比如台上表演前,有人紧张,有人从容,有人脑海出现自己如何出丑,有人却平静如水;


法——我们对事物运行规律的觉知: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平时的工作总结的心得;

   你可以看到,觉知本身不排斥我们评判事物,而是把我们对事物进行评判这件事,作为观察的对象。所以,觉知是对一切思维活动、外界发生的一切的察觉,不仅仅局限于呼吸、身体感觉。

B = being with 接纳

   接纳,就是基于你对当下充分的觉知,不带评判的相信一切都是智慧的安排。这可不是什么鸡汤,怎么理解呢?有人可能理解为“接受”。那么接受的潜台词其实有些被迫的成分,你对当下的情况带有一种负面的评价,但不得已而接受了。所以问题出在你评判了其好坏。那么,又有人会问,有些感觉非常痛苦,这种痛苦不是我评价不评价就能解决的。没错,这种痛苦导致你不期望它的持续发生,从而想要逃避。这个论述没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解读另外一个词“智慧的安排”。就是说,既然你不得不去评判,那么就要评判的更加公正。

   好,此时我们已经知道,评判其实是无法避免的,但你可以评判的更加公正。怎么才叫公正呢?还是痛苦的这个例子,你会说,我要让自己强行的爱上这种痛苦!这其实不够公正,你身体的抗拒是已经察觉到的,怎么谈得上爱呢?这种一刀切其实都是思维的懒惰。与其要一刀切式的去评价,还不如去承认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痛苦固然很痛苦,你的身体是抗拒的,但同样,痛苦也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行动,这不就是成长的开始吗?

   想想看,你曾经步履蹒跚,跌倒后是不是痛苦的呢?但你依然在妈妈的鼓励下站起来继续探索,不断改进四肢的协调性,将这种技能内化到自身。这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痛苦的本质是一种负反馈,可多少悲观的人认为这是某种终结?当你察觉事物的多面性时(或者更简单的两面性,好与坏),接纳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笔者也是认识到焦虑症虽然痛苦,但它也是自我成长的绝佳机会。

C = choice 选择

   如果你完成了察觉、接纳。那么就为真正为改变做了有利的铺垫。此时,你需要记住,无论过去我们经历过什么;无论当下你有哪些优劣势;无论未来充满了多大的不确定性;你立足于当下,可以有无限的选择,未来也就因此有了无限种可能性。

   这个时候我们会在头脑中构建很多平行宇宙,如果我A那么就会B,如果我C那么就会D。这些平行宇宙中的一个是否真的会出现,是否符合预期,都取决于我们的察觉力和内心的接纳程度。如果说觉知带来的是资源,接纳给你的就是信念。此时你作出的选择,才是最有力量的,因为在正念的ABC法则下,现实和内心趋于合一。

写在最后

   笔者认为,正念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型,也是能够让你知行合一的有利工具。正念之道不仅有益于我们的身心,也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确定感和幸福感。

   愿正念与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