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去疗愈你的伴侣

发布人:李 娜 文章来源:转发

永远不要去疗愈你的伴侣

你有多想疗愈你的伴侣,就有多需要疗愈你自己;

永远不要疗愈你的伴侣,而是疗愈你的内在小孩。

为什么你总试着,去疗愈你的伴侣


来访者张女士,40岁,最近非常苦恼。 这些年,她的婚姻状况一直不太好。 张女士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她渴望丈夫体贴入微,能及时回应她的情感需求。 可偏偏她丈夫是直男型的,对情感反应迟钝,只会用理性思维分析、解决问题。 每当遭遇挫折时,她尝试表达感受: “我现在很难过,你就不能安慰我一下吗?” 但丈夫却不停地讲道理: “来,我给你分析一下,这种事情没必要难过。” 结果往往令她更加痛苦。 后来通过学习心理学,她逐渐看清自己的情感模式,也看见了丈夫的局限。 她认为有一条道路能让婚姻变好,那就是: 疗愈丈夫。 即:提升丈夫对情感的觉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变成一个更加完整的人。 于是,她时不时给丈夫转发一些心理类文章,试图让他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但丈夫连看都不愿意看,并认定是张女士过于敏感,小题大做。 后来实在受不了,张女士便以离婚作为威胁,丈夫才勉强同意学习。 期间,丈夫尝试根据文章中的理论方法,改变沟通方式,积极回应妻子。 但奇妙的是,当丈夫真这样做的时候,两人关系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和谐。 相反,张女士感到彼此间的隔阂反而更深了。 她明显感觉到丈夫心不甘情不愿,对她的回应也像机械般,根本不是出自真心。 当她尝试表达这种感受的时候,丈夫开始变得恼火、不耐烦: “我都已经完全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了,你还想要我怎么样?” 在咨询室里,张女士一脸茫然,充满焦虑: “老师,请你告诉我,要怎样做才能真正疗愈我的丈夫?” “抱歉,我不知道……” “你怎么会不知道呢?你不是咨询师吗?” “是的,我是一名咨询师。但此时此刻,我确实不知道你的丈夫是否需要‘被疗愈’。”我坚定且温和地看着张女士。 事实上,在亲密关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谁痛苦,谁改变。 但是,不止是张女士,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在亲密关系中寻求补偿」的心理。 即: 我有一些过去未被满足的渴望与需求,我希望你能满足我这部分渴望与需求。


如果你满足我,就代表爱我;
如果你做不到,就应该改变;
如果你做不到又不改变,那就是不爱我……


在补偿心理的驱使下,两人的关系就会逐渐演变成:我痛苦,你改变。 一旦对方不愿意改变,我们就会容易感到失落、委屈、生气、充满不安……最终导致伤上加伤,失掉力量; 即便对方勉强做出改变,TA也会容易感到压抑、憋屈、压力、充满负担……最终导致筋疲力竭,失去耐心。 从而让关系陷入到一种恶性循环里,两败俱伤。


你无法疗愈伴侣,只能疗愈你自己

现实中,类似张女士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当亲密关系不和谐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感到痛苦。 我们坚定不移地认为,这份痛苦是伴侣带给我们的,只要伴侣做出改变,我们的痛苦就会消失,亲密关系就会变得和谐。 然而精神分析有一个说法: 


乎每一段亲密关系中,我们都会不自觉地重复童年与养育者的关系模式 催眠师黄仕明曾开玩笑说: “一见钟情,是两个‘神经病’在一起。” 张女士小时候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 年幼的她常常哭着给父母打电话,表达思念之情。 但父母性情寡淡,要么立刻转移话题,要么以“工作忙”为理由迅速挂断电话,从不回应她的情感需求, 长大后,张女士在意识层面一直想找个温柔体贴的伴侣,但最后挑来挑去,她还是嫁给了情感淡漠的丈夫。 “为什么选择他呢?” “我也不知道,我就是对那些主动关心我的人没感觉,但从丈夫身上,我却能嗅到一种熟悉的感觉。” 她选择了跟父母相似的丈夫。 同时也意味着,她在跟丈夫的关系中,重复着当初跟父母相似的关系模式,承受着相似的痛苦体验。 即,她的情感需求,始终无法得到很好的回应。 再看张女士的丈夫。 在成长过程中,他的父母常年争吵,一争吵就逼问他“要爸爸还是要妈妈”,令他非常痛苦。 于是他只能隔离情感,用理性思维去分析、解决父母的争端,杜绝撕扯,维持家庭表面和谐。 这既是他的困境,也是他的不得已。 这些性格的形成,不是他一己之力铸成,而是他为了减少痛苦,不得不选择的策略。


当张女士拼命想疗愈丈夫,要求丈夫改变的时候,这个行为背后带出了3层含义: ① 你有问题,你需要疗愈;② 我想要协助你完成疗愈;③ 你需要配合我做出改变。 事实上,当我们认为伴侣有问题,需要我们帮他疗愈的时候, 我们就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高位」,把对方放在「低位」—— 我是给你提供帮助的人,你应该听我的。 张女士的心—— 一半放在自己身上,想要寻求补偿;一半放在伴侣身上,想要疗愈伴侣。 这样的撕裂,既让张女士深感痛苦,也让丈夫倍感压力。 黄仕明老师说,


症状或问题的到来,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偏离了生命的道路;
症状是在召唤我们,学会放下包袱,不再负重前行,轻装上阵。


我们无法在伴侣没有意愿、没有觉察的时候,替他做出选择,并要求他去改变。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觉察自己的关系模式—— 看看自己获得了什么,缺失了什么,能够做些什么来补偿、疗愈和滋养自己。

相爱不是彼此补偿,而是自我成长



其实呀,想要经营好亲密关系,非常重要的秘诀之一就是: 各自负责自己的成长课题,各自负责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 诚如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派克所言: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伴侣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这个定义,主要存在2个维度:

其一,爱是一种意愿。 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欲望或需求,而是一种需要将「爱」转化成「行动」意愿。 换而言之,它需要我们主动选择去爱,并为之付诸努力,而不是一味等待、要求对方去满足我们的需求。

其二,爱需要通过不断拓展、完善自我,来促进自己和伴侣的心智成熟。 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 不能过度依赖,不断要求对方满足我们;也不能过度牺牲,替对方背负成长任务。 我们需要不断觉察自身,完善自我,以此促进自己和伴侣的共同成长。 如果,你也像张女士一样,在亲密关系中面临着一些痛苦与困扰。 那么在这里,我想诚挚地邀请你—— 当在亲密关系中感到痛苦时,试着去创造一个空间,感受彼此的真实存在。 可以试着闭上眼睛,对自己说: 我感受到了你的痛苦也感受到了我的痛苦 我感受到了你的真实本性也感受到了我的真实本性 我带着尊重去接纳你的存在不再尝试去疗愈或者改变你 也带着尊重去接纳我的存在不再过度从你身上寻求补偿…… 要知道,每个人进入亲密关系,一定是从自己开始的。 伴侣存在的真正意义—— 不是永无止境地满足我们的缺失与匮乏; 而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看见自己需要成长的地方。 这时,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便可以为自己的需求去做一点事情—— 我满足自己的渴望,开始照顾好自己,为自己的需求负责任,爱我自己,安慰内在的不安。 当把力量带回给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因此变得更加完整。 当我们带着完整的自己进入关系—— 也许这份完整会给对方力量,促进对方的自我觉察,并唤醒对方自我成长的意愿; 又也许,对方始终故步自封,原地踏步,拒绝成长与改变,远远落后于我的步伐。 但没关系,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他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有他自己的生命旅程。 这时我们能做的,不是拼命将伴侣拽进我们的成长轨迹,而是尊重他自己的成长步调。 即便最终因为不和协调的矛盾而分道扬镳,我们也依然可以由衷地对伴侣说一声谢谢。


你有理由将自己置于这样的处境,我尊重你;
我只是你的伴侣,没有权力为你的人生负责;
谢谢你给予我陪伴,让我的生命更加地完整;
不管你是否同步,我都会继续享受成长之旅……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把滋养带回给自己的内在小孩的时候, 无论伴侣怎样回应我们,是否愿意做出改变,都已变得没那么重要。 因为,在关系中,他/她已经给予你,他/她能够我的一切,他/她没有的,既不能给自己也没法给你了。 要知道,亲密关系的最终指向—— 从来不是彼此补偿,而是自我成长。 所以,请放下疗愈伴侣的执念,并放心大胆地往前走吧,它不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