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抑郁症的思考

发布人:lihuijun 文章来源:

曾有患者来信询问,文学作品感人的重要原因在于悲剧的人物、悲剧的事件,那么悲剧中的人物是否也应该考虑医学中的抑郁症呢?例如跳汨罗江的屈原、文革中老舍溺死未名湖畔等。

回答这个问题很难,但又不得不思考。首先从汉字查起源,抑:指压抑、抑制;抑郁一词在古汉语中指愤满郁结,如白居易《祭元微之文》中“若情理愤痛,过于思者,则号呼抑郁之不暇”;《琵琶行》中更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再看郁:指忧愁、愁闷;《管子—内业》中便有“忧郁生疾”一词,可见古人的先见之明。而郁郁连词,则指忧伤、沉闷的样子,屈原《九章》中更有“心郁郁之忧思兮”的感叹。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文精神医学文献中,抑郁症常称之为忧郁症。因此,又查忧:指担忧、忧愁;范晔《后汉书—顺冲质帝记》中有“忧悴咏叹,疢如疾首”,其中的忧悴便是指忧愁困苦。《诗经—柏舟》中则更形象和具体描述到忧悒之特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心之忧矣,如匪浣衣(意思为好象穿了脏衣服)。”

回到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上,典型的抑郁症是以全面的精神运动性抑制为特征的,即“三低”(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症状,因此,对照汉字起源不难发现,用抑郁症或许比忧郁症更恰当。

至于文学作品人物或作者的悲剧人生,是否可套用现代精神医学的诊断标准,不妨以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举例,她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掺戚戚”,一连7个叠字来描述悲伤痛苦的程度古今无人企及;“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更形象比喻了抑郁的躯体症状。但依笔者之见不能考虑诊断为抑郁症。为什么呢?抑郁症的诊断是多轴诊断,必须考虑是否有社会功能障碍和是否有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等。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多有生活磨难与挫折,但却留下了诸多优美感人的诗词,因此不能诊断。再退一步讲,精神科或心理咨询医师的精神疾病诊断,必须是针对来就诊(或强制或自愿)的患者,这个前提非常重要。因此,切不可滥用诊断标准对文学作品、作者等“非就诊者”妄加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