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障碍与心身疾病

发布人:李娜 文章来源:原创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是人类生命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生理现象。睡眠在维持生命正常新陈代谢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对促进大脑的发育、巩固记忆、体力恢复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睡眠有助于机体的代谢平衡,帮助机体有效地排出代谢废物,避免废物沉积引起的病理学改变。流行病学显示失眠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诉,失眠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及心理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

一、失眠障碍的认识  
    依据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三版(ICSD-3),失眠障碍[2]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满意度不足为特征, 并存在社会功能损害。失眠障碍的全球患病率为30-35%[3],且呈增长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球失眠人数将达到7亿[4]。睡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在睡眠剥夺动物实验模型中:睡眠剥夺后认知功能及情绪下降,影响神经系统及递质、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免疫功能等,可诱发多种疾病,当剥夺达到一定程度可导致死亡。失眠不仅会影响患者身体、生活及工作,也会危害公共安全。因此失眠需得到临床的关注和重视。

二、心身疾病的认识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常见的心身疾病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和甲亢等内分泌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胃肠道疾病、癌症、一些皮肤疾病等。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性疾病和功能障碍。心身医学的发展使得既往关注生物学疾病的观点,逐渐转变至关注社会、人文、心理应激因素所致躯体疾病。

三、失眠障碍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长期的睡眠障碍损害人类身心健康,睡眠障碍可能是躯体疾病发生的诱发因素,而躯体疾病会加重睡眠障碍,两者相互影响的机制可能涉及全身多器官、多系统。研究显示躯体疾病患者伴发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 并且经常只关注原发疾病而忽略了睡眠问题。DSM-5 中睡眠障碍相关部分的表述突出了睡眠障碍与原始疾病的动态关系,重点强调了睡眠障碍作为一个独立的关注点,需要准确评估和处理。

    失眠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认为体内正常的生物钟通过视交叉核维持睡眠和觉醒中枢,保持人体的昼夜节律与外界同步变化,当出现一些生理性、病理性因素干扰时,患者的睡眠节律被破坏,出现失眠一些表现。环境因素如生活习惯改变、嘈杂、咖啡和浓茶使用、长途旅行导致生物钟紊乱;躯体因素如头疼、瘙痒均可引起失眠。而失眠又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失眠与心身疾病存在一种双向关系,睡眠障碍可能是躯体疾病发生的诱发因素,同时躯体疾病会加重睡眠障碍。

四、常见心身疾病与失眠障碍
    1.心血管疾病。普通人群失眠患病率约 30%,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较普通人群更高;美国心脏协会调查显示,失眠患者冠心病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的1.48倍。长期失眠会导致血压异常波动,可使高血压发生的风险升高两倍以上。发生心血管意外(如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患者恢复期时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其睡眠障碍也与患者抑郁、焦虑发生率密切相关,同时也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功能恢复及心脏康复。

   (1)睡眠与循环系统相互影响: 睡眠的不同阶段会改变循环系统的活动,循环系统的异常活动会影响睡眠的结构,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失眠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心血管疾病合并失眠的患者更易伴发焦虑与抑郁。而焦虑、抑郁又进一步加重失眠及心血管疾病,形成恶性循环。失眠影响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可能机制主要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及炎症因子增加等。长期失眠的患者交感神持久的兴奋,引起血压增高,机体释放过量的酚胺类及糖皮质激素,导致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大,冠状动脉强烈收缩,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血浆E选择素水平升高,增加了血液黏滞度和形成血栓的风险,因此,引起心肌缺血、心梗、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

   (2)失眠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认为体内正常的生物钟通过视交叉核维持睡眠和觉醒中枢,保持人体的昼夜节律与外界同步变化,当出现一些生理性、病理性因素干扰时,患者的睡眠节律被破坏,出现失眠一些表现。环境因素如生活习惯改变、嘈杂、咖啡和浓茶使用、长途旅行导致生物钟紊乱;躯体因素如头疼、瘙痒均可引起失眠。而失眠又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失眠与心身疾病存在一种双向关系,睡眠障碍可能是躯体疾病发生的诱发因素,同时躯体疾病会加重睡眠障碍。

    2.内分泌疾病。睡眠对内分泌功能起着重要的凋节作用,睡眠剥夺后为了保持觉醒状态,机体所需的能量增加,激素水平会发生明显变化,失去分泌的节律性。主要影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皮质醇(CORT)的变化。有研究糖尿病发生机制可能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下降[10],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异常活跃,胰岛素拮抗激素水平增加,如皮质激素、生长激素水平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重[11],睡眠障碍时炎症因子水平增加,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等,加重胰岛素抵抗。

    3.恶性肿瘤。
    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直接引起机体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失眠患者的肺癌、乳腺癌、口腔恶性肿瘤患病风险增加,绝经后女性的纵向研究中发现失眠严重的女性患甲状腺癌的风险更高。癌症作为特殊的病种,肿瘤本身生物学特性、疾病分期、化疗药物、放疗剂量等因素均会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癌症患者睡眠障碍的预防与改善十分重要。
睡眠障碍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白天疲乏、烦躁、易怒、情绪不稳、认知损害,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判断能力,甚至不愿配合治疗,疾病恶化、共病率及死亡率攀升,如此恶性循环,治疗依从性大大降低,预后越来越差。

    4.消化系统疾病。睡眠障碍与胃食管反流病、炎症性肠病及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器质性及功能性疾病存在一定联系,其相互影响机尚不明确,其中肠-脑轴在免疫活性、肠道通透性以及相关的内分泌信号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5.呼吸系统疾病。对哮喘患者研究中发现,患者较正常对照其失眠增多,尤其是重症哮喘患者失眠发生率显著增加;哮喘患者的总睡眠时间较无哮喘者缩短。睡眠中断越多、质量越差、失眠指数越高的患者哮喘控制程度越差。良好的睡眠对哮喘的控制尤为重要。OSA 患者无效睡眠增加、夜间易惊醒、打鼾、呼吸不畅,长期以往难以避免的失眠感加重、日间睡眠过多,伴发抑郁、疲乏、焦虑等情绪。睡眠障碍及 OSA 与心血管障碍、呼吸障碍、代谢异常(糖尿病)、抑郁密切相关,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