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崩溃都是悄无声息的,我们该如何与脆弱相处?

发布人:李娜 文章来源:转发

2019年即将过去,“我太南(难)了”入选年度流行词;“2019年那些成年人的崩溃瞬间”的相关帖子和文章也一度在网上被广泛传播:

●2019年4月17日,江苏南京,一男子为了陪客户喝酒,醉倒在地铁站。抱着妻子大哭:“对不起啊,我感觉我没有用……”

●2019年10月24日,安徽合肥,一女子驾车停在路边崩溃大哭:“我加了两个星期班,今天好不容易正常点下班,想早点回家做晚饭,结果又在这边堵了……”

●2019年11月16日,浙江海盐,2名女子因心烦喝了一晚上酒,不知不觉身陷滩涂,被救时仍哭喊“生活好难,不要救我”。

 

在影片《天气预报员》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

既然生活这么难,我们该如何与自己的脆弱相处呢?

布琳·布朗(Brené Brown),一位研究人与人关系的学者,她曾在TED做过一次演讲,主题为“脆弱的力量”(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她从关系的角度讲述了“脆弱”的力量。

在6年的时间里,她和她的团队收集了成千上万个故事,做了成百上千个采访。她发现,这些被采访的人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一类人勇于去爱并且拥有强烈的归属感;另一类则是为之苦苦挣扎的人,总是怀疑自己是否足够好的人。

而区分两者的变量只有一个,那就是前者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值得享有归属感,他们相信自己的价值;后者则陷于一种恐惧,恐惧自己不配享有这种关系。

阻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困难的部分,正是我们对于自己不值得享有这种关系的恐惧。

而这些勇于去爱并拥有自我价值感的人的共同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勇气(courage)。勇气并不同于胆量,“courage”(勇气)是从拉丁文“cor”(意为“心”)演变而来,它的本义是,真心地叙述一个故事,告诉大家你是谁。这些人具有勇气,能够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二是具有同情心先是对自己(的同情心),而后对他人;因为如果我们不能善待自己,我们也无法善待他人。

三是他们都能与其他人建立关系这一点很难做到。前提是他们必须坦诚,他们愿意放开自己设定的那个理想的自我,以换取真正的自我。

荣格也曾说过:

“与其做一个完美的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

他们还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全然接受脆弱。他们相信,让他们变得脆弱的东西,也让他们变得美丽。他们不认为脆弱是寻求舒适,也不认为脆弱是钻心地疼痛,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脆弱是必须的。

他们愿意先说出“我爱你”,愿意做些没有保证的事情,愿意为情感投资,即使没有结果。

这项研究很重要的一个发现是:脆弱是耻辱和恐惧的根源,是我们为自我价值而挣扎的根源;但它同时又是欢乐、创造性、归属感,以及爱的源泉。

如同情绪一样,我们能感受到的负面情绪越多,相应地能感受到的欢乐和愉悦也就越多;如果我们努力隔离掉负面情绪,逐渐变得麻木,那么我们对快乐、幸福和愉悦的体验也会慢慢地消失。

学术研究往往控制变量,进而预测结果;而要想与脆弱共存,我们就必须停止控制,停止预测。

我们生活在一个脆弱的世界里,我们应对的方式主要是麻痹脆弱,而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困境和问题也由此而来。

因为我们无法选择性地麻痹情感。我们无法只麻痹那些痛苦的情感,而不麻痹所有的感官、所有的情感。不能因为一些情感是不好的、消极的,就只是去麻痹它;比如,脆弱、悲哀、耻辱、恐惧、失望。

当我们麻痹了那些消极的情感时,我们同时也麻痹了快乐,麻痹了感恩,麻痹了幸福。然后我们会变得痛不欲生,继而去寻找生命的意义。然后我们感到脆弱,…… 恶性循环由此形成。

我们是怎样麻痹自己的?

我们追求完美,想要以完美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生活,也想要自己的孩子变得完美。但这是行不通的。

因为孩子自出生起,就注定要奋斗,他们一出生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我们并不会告诉孩子:你是一个完美的人,所以你六岁就要认真、正确地完成家庭作业,12岁要上区重点,18岁要考上名牌大学,然后事业有成……

我们需要告诉他们:你并不完美,你注定要奋斗、要努力;但你值得被爱,值得享有归属感。

在演讲的最后,布琳与大家分享了她的心得,关于如何与脆弱相处:我们要卸下我们的面具,让我们被看见,深入地被看见,真真切切地被看见,即便是脆弱的一面。

荣格心理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想要成为的那个自己,我们也以此为标准来塑造自己。但是随着自己不断地奋斗、不断地努力,我们会发觉,那些我们不想要的部分,像影子一样,跟在我们的背后,不管怎么奔跑都无法摆脱。

而击垮我们的,我们称之为弱点的东西,正是我们内在的阴影。比如脆弱,比如我们负面的、消极的情感。

实际上,阴影(我们不想要的部分)与我们的光明面是共生的,我们无法舍弃自己的影子。我们能做的是去看见这种共生,看见我们生而为人的完整性。

在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的课堂上,Steve老师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美国有一位政治家,他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基督徒,特别在同性恋问题上始终持有公开反对的态度。但是,他的私生活曝光后,公众发现他本人正是一个男同性恋者,并且一直有长期的伴侣。

这和他的外在表现——对同性恋的排斥完全相反。他一直努力带着面具,表演成一个他认为的会被社会接受的人。而那个公开反对同性恋的政治家正是他的人格面具。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阴影,当我们不能和自己的阴影共处的时候,我们就会把这个问题投射到外在的事物上。比如,那位美国政治家。

再比如,父母很愤怒地责备自己的孩子不礼貌,表现得不够体面的时候,其实是他们对自己不够礼貌、不够得体的部分毫无了解。

当我们不能够接受自己脆弱的部分时,我们可能也无法善待与自己相似的人。因为在别人身上,你看到的不是真正的对方,而是你内心一直排斥,却久久不能摆脱的那个影子。

我们需要坦诚地面对自己,试着去放开自己设定的那个理想的自我,去看见真正的自我。

最后,2019年就要走完了,向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你致敬;新的一年,也请继续加油!希望你在走向自己的道路上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