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脑改变及治疗进展(上)

发布人:zhangzhaoxia 文章来源:

Prof. René S. Kahn

一、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部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脑组织缺失大多数发生额叶颞叶,这些组织的缺失有临床意义。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容量也在发生变化。健康人群中,从18岁到35岁之间脑容量是相对平稳的,45岁以后出现缓慢的脑组织萎缩。很多的研究也观察历史健康人群的脑容量变化情况,其中一些研究人群是老年人(观察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脑变化),也有一些研究是在年轻人中开展的,这些研究展示了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容量的变化情况。Hedman等的荟萃分析发现,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脑容量快速增长,18岁左右增长停止,随后会有一个较慢的脑容量降低。这个时期是一个研究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很多精神疾病都会在这个阶段开始病,之后脑容量变化会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平台期。

在健康人群中,55岁以后,脑容量开始逐渐降低,但是大脑并非整体都在萎缩,不同脑区变化也不尽相同。额叶皮层萎缩开始比较早;另一方面,一些脑区的皮层厚度增加,大部分发生在颞叶和额叶,这样的脑部变化在健康的人群当中也具有临床意义。Van den Heuvel研究发现,皮层厚度变化与智商(IQ)相关:海马旁区是与学习和记忆相关的脑区,IQ高于平均值(110)者这一区域皮层增厚,而不会出现额上皮层的变薄; IQ低于平均值者海马旁皮层不会增厚,但多见额上皮层变薄。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大脑也会发生相应改变。18岁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容量已经小于正常人群,随后呈持续下降趋势。这种脑容量下降在20到35岁之间就会出现,而这个时期也正是精神分裂症最活跃的时期。这也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部改变是非常显著的,而且具有临床意义。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以观察到脑容量改变,这些改变与疾病相关,通过药物改变疾病病程也可以影响大脑变化。Chan W等研究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容量改变,与他们对来自社会、医疗或他人照顾的需求相关,并可预测5年及整体的临床预后。患病第一年脑灰质、全脑容量减少越多,侧脑室扩大越明显,他们对照顾的需求越多,一年以后状况越差;而第一年的脑组织损失越多,5年以后的阴性症状越严重,对照顾的需求也更多,临床预后越差。因此,大脑在疾病早期的变化可以预测临床预后。此外,他们还发现精神病发作时间与侧脑室及灰质变化有关,发病时间越长,5年后侧脑室体积越大,灰质减少越明显,而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对大脑有保护作用。

二、在欧洲开展的几项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大型研究

在欧洲开展的几项大型研究,其中一些正在进行中,一些已经结束。eufest研究是欧洲首发精神分裂症研究,纳入498例未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早期首发精神病患者,旨在观察低剂量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疗效是否优于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氨磺必利、奥氮平、喹硫平和齐拉西酮),患者的临床预后,继续坚持服药的患者比例及停药原因。结果显示,随访12个月后,氟哌啶醇组仅有30%的患者还在继续参加研究,而奥氮平组60%-70%的患者仍在继续坚持服药。分析停药原因,认为主要与药物疗效欠佳有关,而非不良反应。在这个研究中也对神经认知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一代和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对认知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这与先前研究结果相一致;但是不同药物之间,对于认

知的改善差别并不明显,而且整体效果也并不理想。需要研发新型药物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带来显著而持久的改善。这也说明,在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如果想获得显著而持久的认知功能改善,还需要研发新型药物。

eulast是欧洲长效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研究,旨在探索长效抗精神病药物在依从性和疗效方面是否优于口服药物。长效抗精神病药物在欧洲使用比较常见,其优势在于一周给药一次或一个月给药一次,药物在患者体内浓度稳定、确切。但是长效药物在依从性及疗效上是否优于口服药物,目前还没有足够充分的证据证实。传统药物对照研究,无论口服或是长效制剂,会规定每一周或每两周对病人进行随访。在这些研究中,口服药物受试者也在规律用药,依从性良好。但是,这并不能反映真实世界的情况,在真实世界中服用口服药患者不会每周定期随访或每两周随访一次。在这样的实验中,由于这种人为设定,长效药物和

口服制剂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需在个真实世界对两种剂型进行比较。eulast研究纳入6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1-7年,旨在观察用药一年后仍能继续坚持用药的患者比例。受试者随机分配为四组,分别接受阿立哌唑针剂、帕利哌酮针剂、阿立哌唑口服药和帕利哌酮口服药治疗,另纳入150名相匹配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自然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每个月进行定期随访。eulast研究通过这样的研究设计来模拟真实世界的情况,将两种长效药物与两种口服药物,以及自然对照进行对比,目前这个实验正在入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