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轻躁狂和双向情感障碍的诊断现状

发布人:李娜 文章来源:转发

诊断现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轻躁狂和双向情感障碍

文章转自精神世界

来自哈佛大学的Lauren等研究者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轻躁狂和双相情感障碍在青少年中的诊断现状进行了评论和总结,文章于2019年11月发表于JAMA Psychiatry杂志。

◎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 BP)的诊断标准随着时代进程不断演变,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和儿童轻躁狂从DSM-III-R开始纳入诊断,它包含了BP患者中有躁狂症状但持续时间较短且不造成明显损害的人群。

长期实践发现,II型BP抑郁相主导时会引起显著的死亡率增高。但目前青少年BP的界定仍存在争议,之前研究发现,患有BP的成人往往在童年时期或青少年起病。然而,BP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诊断标准不同。比起明确的躁狂相和轻躁狂相,青少年的BP诊断主要看的是情绪不稳定性,该情绪的持续时间短于一天但长于一小时,或存在无发作性的慢性易怒。这种界定方式使青少年人群中BP的诊断增长了40倍。

◎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在儿童中的诊断也是极具挑战性的一环,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注意力分散、滔滔不绝和活动增多。已有不少研究发现,ADHD和BP之间共病的概率很高,2018年一项儿童ADHD的横断面研究发现,童年被诊断为ADHD的患者在青少年和成年时期的BP发病概率会增高10倍。

◎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与轻躁狂

Hosang等研究者曾在JAMA Psychiatry上发表过一篇4000多名双胞胎的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研究从儿童时期随访至青少年,结果发现ADHD与轻躁狂之间存在共同基因影响。其中,多动症状相比注意力不集中与基因的相关性更强。相反,环境因素与ADHD和轻躁狂之间的关联无明显影响。

◎ 分裂性情绪失调症

研究者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当放在分清青少年ADHD、BP和慢性易怒之间的纵向联系上。

由于儿童BP诊断日益增加,DSM-5中有了一项新的诊断项目:分裂性情绪失调症(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DMDD),用于将有明显功能损害的慢性易怒的儿童区分开。

这些被诊断为DMDD的儿童往往曾经被诊断为无明显发作性的非经典性BP除了诊断以外,针对这些极具多样性症状的治疗,无论是药物还是其他方法,也是首要问题。而对于儿童来说,用药问题仍旧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话题,长期的不良反应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都会影响到临床用药。

儿童用药管理一般来源于成年人的经验,用药对象为有情绪不稳定症状的BP,并将抗抑郁药作为标准治疗方案,不良反应一般包括体重增长和相关的代谢综合征,而在儿童中则会比成人更容易出现体重增加和锥体外系症状。

此外,由于儿童在诊断为BP时不易发现明显的时相发作,只是慢性的易怒症状,而临床工作者在用药时仍会避免兴奋剂的使用,而使用抗抑郁药,所以这时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DMDD的出现提示了这类患者应当采用其它治疗方式,有少量证据表明,DMDD对锂盐不敏感,使用兴奋剂可改善症状,抗抑郁药或许也有一定效果。

◎ 总结与展望

除了诊断极为复杂以外,ADHD、轻躁狂、BP或DMDD的共病也意味着这群患者相比ADHD无共病者具有更大的自杀风险,也意味着临床工作者需要更密切的关注这类患者,以防不良后果的出现。并且更多临床试验还有待进行,以发现这些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