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胸闷、气短!为啥就诊精神心理科?

发布人:李娜 文章来源:原创

心慌、胸闷、气短,老百姓都知道出现这类症状应该就诊什么科室,心内科和呼吸科,对,可是有那么一部分患者出现这些症状却被建议就诊精神科,这是为什么呢,且看且听精神科小伊森(医生)为你讲解这其中的奥妙。

解密之前,咱先来看个病例:

党某某,女,36岁,汉族,于2018417日主因间断心慌、胸闷、气短,多汗、手抖1年,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烦躁、失眠7月,加重2就诊我科门诊,曾就诊当地医院心内科、呼吸科,行相关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医生告知没有任何疾病,可患者仍感不舒服,听朋友介绍前来我科就诊,查血常规、生化常规、甲功、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行心理测评示:SAS(焦虑自评量表):55分(轻度),SDS(抑郁自评量表):57分(轻度),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18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诊断抑郁状态,伴躯体化症状,予以药物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改善。现定期复诊,继续服药中。

1月后介绍其2位姑姑及大伯母前来就诊,都是听说党某某治好了心慌、胸闷、气短和失眠,组团来看病的。(第一次遇到介绍一家子来看病的,说实话还是蛮有成就感的。)经详细询问病史,这三位患者均存在相类似症状:心慌、胸闷、气短,失眠,反复就诊当地医院及三甲医院心内科、呼吸科,行相关检验、检查证实心脏及肺脏均没有明显异常。其中2位病史已超过30年(很想添加一个吃惊的表情),这么久的身体不适,先后就诊了那么多科室,做的检查不尽可数,结果却几乎没有什么大问题,却没有得到诊断和治疗,说实话想不抑郁都难。一位阿姨明确表示觉得治好没有希望了,活着也没什么意思。同样给了这三位患者药物治疗及相关的康复指导,药物治疗2周后复诊时,每个人都洋溢着笑容,告诉我她们觉得好多了,这么多年从没这么轻松过、从没睡过这么踏实的觉!

同样都是心慌、胸闷、气短,为什么就诊心内科、呼吸科等相关科室却查不出来问题?却要看精神心理科?而且经过该科治疗还有效?

首先咱们要弄明白几个关键概念!

一、什么是健康和疾病

首先,我们先来确定上述4位患者到底有无疾病。如果有,为什么做了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谱、胸部CT、肺功能都查不出来?如果没有,为什么“心慌、胸闷、气短”,悲观的认为自己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首先确定什么是“健康”。要解释清楚什么是“健康”,生物医学模式认为,所谓健康,就是“用客观检查的手段找不到有病的证据”,我们到医院,查血查尿,做心电图、CT等检查,就是检查有无疾病。生物医学模式对于人类的健康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在国内外仍处于主导地位。那么问题就来了,该做的心脏、肺部检查都做了却没有查出任何问题。从生物医学角度看,上面4位患者是健康的。但是,问题没有解决啊,患者难受的已经觉得。看来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新的医学模式(其实已经不新了):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能更好的解释健康,认为健康应该是“1、用客观检查的手段找不到有病的证据;2、无主观不适的感觉;3、无第三者或者社会公认的不健康的行为”。用这个概念来看,这些患者们虽然检查结果都正常,但他有主观不适的感觉(心慌、胸闷、气短、失眠),所以,他们不是健康的,应该是患有某种疾病。遗憾的是,目前生物医学模式的观点在大部分医生(别骂中国医生,国内外都差不多)头脑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导致像党家这样的患者长期得不到有效诊断和治疗。

说了这么多,大家还是要问,党家4口人到底得到是什么疑难杂症?继续看,马上就知道了。

二、什么是精神疾病

一说到精神疾病,大家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就是疯疯癫癫的那些“精神病”,误以为精神疾病就是精神病。这是大错特错的!精神疾病是范围非常广泛的一类疾病,包括了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病(主要为精神分裂症,也包括急性短暂性精神病)、双相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等、应激障碍(范进、祥林嫂都得过这种病)、睡眠障碍、儿童精神障碍等等。所以,精神病只是精神疾病的一种,而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可能也是精神疾病的一种。据流行病学调查,目前精神疾病在我国的现患率约为16.5%(这么多!会不会弄错了?绝对没错),其中精神分裂症仅仅为1%!而焦虑障碍大概为5%左右,抑郁症大概为4.5%。有的人说,我怎么没觉得有这么高!在这里,我终于要说出重点内容了:绝大多数的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主要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就诊!绝大多数的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主要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就诊!绝大多数的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主要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就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而这些症状,都有一个特点:各种客观检查的结果要么正常,要么轻度异常无法解释症状。如果用生物医学模式观点,就会认为没病,或者反复进行检查。

到这儿,对于党家4位患者的问题您是不是已经似懂非懂了?那继续往下看!

三、临床常见的查无实据的躯体不适(我的老师马现仓教授提出的观点)有哪些?

上面说到,绝大多数的焦虑抑郁障碍患者主要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就诊,而这些症状都有一个查无实据的特点。这些症状包括那些呢?引用《口技》里的一句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简单总结如下:

1、心血管系统:心前区不适、胸闷、胸痛、心慌、气短、血压升高……

2、消化系统:食欲减退、胃胀、嗳气、消化不良、腹泻、便秘……

3、泌尿系统:尿急、尿频、会阴部不适……

4、呼吸系统:胸闷、气短,呼吸急促……

5、神经系统:头痛、头晕……

6、疼痛:各个部位的各种难以解释的疼痛…..

7、失眠:入睡困难、多梦、早醒……

……

再罗嗦一下,上述症状的特点,就是客观检查结果无法解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客观检查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要排除器质性疾病!但反复检查就没必要了!患者会在哪个科室就诊呢?哪个部位难受就在哪个科室就诊,反正不去精神科!其实,除了上述症状,患者可能还会有心情不好、心烦、焦虑等症状,但是,我们中国人都以“抑郁、焦虑”为耻,认为那是不光彩的事,会被别人嘲笑的。所以指望患者主动说自己“焦虑、抑郁”,几乎不可能。

到这儿,您是不是已经对党家4位患者的问题比较清楚了。而类似的患者情况如何呢?

四、查无实据躯体不适的诊治现状

在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党家患者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最终找对了就诊科室,得到了相应的诊断与治疗。而其他患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据调查,目前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正确诊断率不足10%,而得到有效治疗的,不足6%!没错,就是这么低!为什么呢?其实您已经知道了,首先他们会以躯体主诉就诊,而相关非精神科医生还牢牢的掌握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观念(再说一遍,国内外都一样):非得用客观检查手段检查出来点什么问题,实在查不出来,就告诉病人:“放心吧,你没有病!”没病,可是病人还难受着呢。他们不知道还有一种病,是以查无实据的躯体症状为表现的比如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等精神疾病。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浪费了各种医疗资源。据WHO估计,到2020年,精神疾病对社会造成的负担将上升到所有疾病的第一位!

怎么办?交给大家一个简单的办法,下列3项,如果患者符合2项,建议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1、是否存在用客观检查无法解释的躯体不适?

2、是否存在情绪问题(比如抑郁、焦虑、爱哭、胆小、易受惊吓)?

3、是否存在睡眠障碍?

如果上述问题2项为“是”,建议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五、再说说失眠问题

党家4位患者都有失眠的问题。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失眠大部分情况下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大部分精神疾病都会有失眠症状。而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患者失眠后都在神经内科等相关科室就诊,没有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医生可能仅仅给予一点安定或者许多中成药。这就跟一个人如果发烧体温升高,大夫不进行病因诊断仅仅给予退烧药一个道理。所以,失眠,首先应该到精神心理科就诊,进行鉴别诊断并进行对因治疗(如抗焦虑、抗抑郁等)。

七、精神科会给予什么治疗?心理治疗(话疗)?

目前精神疾病的治疗,大家误以为主要是心理治疗。其实,精神疾病的治疗需要一个综合治疗,但现在处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药物治疗,党家4位患者接受的就是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以合并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物理治疗等等。

幸运的党家4位患者已经治疗好了,她们家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听说后也吵吵着要来找我看病(我这是即将拯救一个家族三代人啊,作为医生的成就感爆棚了)。可是类似的不幸的患者还在忍受着各种痛苦四处求医。希望通过本医生的解密能让大家对查无实据的躯体不适有了全新的认识,并能够识别自己及亲朋好友的相类似症状,并指引她们就诊于精神心理科,那么她们痛苦、灰暗的人生将从此增添新的色彩!